相关问答
交通事故逃逸的判断标准:主观上,为了逃避法律责任或救助义务,驾驶事故车辆或者遗弃事故车辆,逃离道路事故现场的;客观上有逃离现场的,将被认定为...
根据我国有关法律规定,下列情况可以认定为逃逸: 1.明知发生交通事故,交通事故当事人驾车或弃车逃离事故现场的; 2.交通事故当事人认为自己对...
大家都在问查看更多
一是准确把握主观故意的时段性。 交通事故发生后,肇事人的心理状态时刻发生着变化,其行为也变得复杂多样,导致在司法认定上,逃逸与自首、逃逸与救助界限模糊。甚至有学者认为,逃逸与自首、救助不能同时存在于一个案件之中,因为两者在主观方面决然相反,无论认定哪一方,都将是对另一方的否定。例如肇事人肇事后逃逸,但过了一段时间又到司法机关自首,后面的自首行为便是对行为人没有逃避法律追究意图的说明,从而认定之前的逃逸行为不能成立。这种以后行为推证前行为的做法,明显不符合法律逻辑。那么,要做到对肇事人惩罚的客观公正,必须还原肇事人在各个时段的主观状态,再依此做出判断。例如交通事故发生后,肇事人没有正当理由,逃离现场的,应该认定为逃逸。但之后,肇事人心理发生变化,主动投案并如实供述自己犯罪事实的,应该认定为自首。因为逃逸对社会、被害人造成的危害及对司法资源造成的浪费业已存在,肇事人在逃逸时又具备逃逸的主观动机,完全符合逃逸的认定标准。而之后的自首只是肇事人对前面所有行为,包括交通肇事行为与逃逸行为的认知悔过,并不能在主观上否定之前肇事人逃逸的故意。按照此种观念,上面所提及的肇事人因害怕遭受打击,而逃离现场,后又及时投案的,依法可以认定为自首,可以从轻或减轻处罚。
在交通肇事罪中,逃逸既可以是定罪情节,也可以是量刑情节。在定罪方面,交通肇事罪一般是一人以上死亡或者三人以上重伤,并承担全部或者主要事故责任,才能构成交通肇事罪。但在六种情况下,即使只造成一人以上重伤,承担事故全部或者主要责任,也可以构成交通肇事罪。(一)酒后、吸毒后驾驶机动车辆;(二)无驾驶资格驾驶机动车辆的;(三)知道是安全装置不全或者安全机件失灵的机动车辆驾驶的;(四)知道是无证或者报废的机动车辆驾驶的;(五)严重超载;(六)为逃避法律追究而逃逸。也就是说,事故造成一人以上重伤时,肇事逃逸是定罪情节。此时,量刑应当按照交通肇事罪的法定刑量刑,为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交通肇事造成一人以上死亡时,即使没有逃逸,也构成交通肇事罪。此时,逃逸是一种加重处罚的情节,在三到七年之间量刑。如果是逃逸造成的,包括逃逸造成的伤者不得救治死亡,也包括逃逸过程中的事故造成的人死亡,可以在七年以上量刑。
机动车驾驶人发生交通事故后逃逸,该机动车参加强制保险的,由保险公司在机动车强制保险责任限额范围内予以赔偿。 机动车不明、该机动车未参加强制保险或者抢救费用超过机动车强制保险责任限额,需要支付被侵权人人身伤亡的抢救、丧葬等费用的,由道路交通事故社会救助基金垫付。 道路交通事故社会救助基金垫付后,其管理机构有权向交通事故责任人追偿。
相关法律短视频查看更多
相关普法查看更多
110人已浏览
294人已浏览
100人已浏览
318人已浏览
网友热门关注
10963位在线律师最快3分钟内有回复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