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问答
肇事逃逸案件在破案后,十日内制作责认定书。 1、逃逸交通事故在不能侦破的情况下,受害人或受害人家属要求出具责认定书的,交警部门在接到书面申请...
发生交通肇事逃逸后,交通管理部门查缉到肇事者或者肇事车辆的,要在10天内出具责任认定书。 《道路交通事故处理程序规定》 第四十三条公安机关交...
大家都在问查看更多
逃逸当事人的责任可以有以下几种认定结果: 1)事故因当事人逃逸,而无法认定当事人责任的场合,无论事故各方的实际责任如何,均推定逃逸方承担全部责e; 2)事故一方当事人逃逸,事故的认定结果是双方均无责任,即意外事故,也要由逃逸方承担全部责任; 3)事故一方当事人逃逸,事故的认定结果是逃逸方有安全违法行为或驾驶有错误,他方没有过错,逃逸方负全责; 4)事故一方当事人逃逸,事故的认定结果是事故当事人双方均有责任,在确定过错比例的基础上适当减轻逃逸方的责任。
交通肇事逃逸是指机动车驾驶员在发生交通事故时擅自逃离事故现场,使交通事故造成的民事、刑事、行政责任无法确定,其目的是逃避、逃避责任。随着交通运输业的快速发展,交通事故逃逸案件也呈上升趋势,严重扰乱了正常的交通秩序。根据《道路交通安全法》的规定,交通事故后逃逸应受到严厉处罚,如交通事故犯罪,犯罪后逃逸,处三年以上有期徒刑,逃逸死亡,处七年以上有期徒刑。以下情况可定义为交通事故后逃逸:(1)行为人驾驶或弃车逃离事故现场;(2)行为人涉嫌酒后、无证驾驶,报告后不履行现场等候义务,弃车离开事故现场后返回;(3)行为人将伤者送往医院,但无故离开医院;(4)行为人将伤者送往医院,但不承认伤者或家属离开医院。对于有上述肇事逃逸行为的交通事故当事人,在肇事逃逸后,可以主动向交通管理部门或者其他公安部门如实解释犯罪事实,等待处理的,依照中国刑法的有关规定仍可以认定为肇事逃逸后自首。
"交通肇事逃逸",是指发生道路交通事故后,当事人为逃避法律责任,驾驶车辆或者遗弃车辆逃离道路交通事故现场以及潜逃藏匿的行为。认定交通肇事后逃逸的标准是:有离开现场的客观行为和逃避法律追究的主观目的。对交通肇事逃逸中的主观认定,在司法实践中,一般是根据客观行为的表现来进行判断的。而不只是听当事人的辩解而已。如果行为人离开事故现场且不承认曾发生交通事故,但有证据证明其应当知道发生交通事故的。构成肇事逃逸。如果确实不知或客观上不可能知道的,则不构成肇事逃逸。 1、司法实践中,一般将如下情形界定为交通肇事后逃逸: (1)明知发生交通事故,行为人驾车或弃车逃离事故现场的; (2)行为人有酒后和无证驾车等嫌疑,在报案后不履行现场听候处理的义务,弃车离开事故现场后又返回的; (3)行为人虽将伤者送到医院,但未报案且无故离开医院的; (4)行为人虽将伤者送到医院,但给伤者或家属留下假姓名、假地址、假联系方式后离开医院的; (5)行为人接受调查期间逃匿的; (6)行为人离开事故现场且不承认曾发生交通事故,但有证据证明应知道发生交通事故的。
相关法律短视频查看更多
相关普法查看更多
152人已浏览
192人已浏览
689人已浏览
510人已浏览
网友热门关注
10963位在线律师最快3分钟内有回复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