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问答
正常情况下,应当在第二审立案之日起三个月内审结,我国法院审理案件是二审终审制。《民事诉讼法》第一百七十六条:人民法院审理对判决的上诉案件,应...
1.适用简易程序审理案件,人民法院应当在受理后二十日以内审结,当庭宣告判决的,应当在五日以内将判决书送达当事人和提起公诉的人民检察院;定期宣...
大家都在问查看更多
无论是民事诉讼法或者刑事诉讼法,均没有规定开庭后几日内应当下达判决,只是规定了案件的审理期限。审结期限,是从立案的次日起至裁判宣告、调解书送达之日止的期间,但公告期间、鉴定期间、审理当事人提出的管辖权异议以及处理人民法院之间的管辖争议期间不应计算在内。根据《民事诉讼法》第149条的规定,人民法院适用普通程序审理的案件,应当在立案之日起6个月内审结。有特殊情况需要延长的,由本院院长批准,可以延长6个月还需要延长的,报请上级人民法院批准。《民事诉讼法》第161条规定,人民法院适用简易程序审理案件,应当在立案之日起3个月内审结。
1、庭审时间一般三个月以内。人民法院刑事案件审理期限为二个月,至迟不得超过三个月。自人民法院受理案件之日起计算二个月。应当在受理后两个月内宣判。故当事人可以根据案件的具体情况从受理之日起计算到开庭审理具体需要多久时间才能宣判,一般为一个半月左右。 2、不管是民事审判还是刑事审判,在审核活动的最后都会宣读判决书,案件最后流程就是依据判决执行。对于一审法院作出的判决、裁定,如果当事人不服,那么可以在规定时间内提起上诉。但有能力而拒不依据法院判决、裁定执行,可能会强制执行,甚至还可能触犯法律。
从法庭到判决的具体期限没有法律规定,但整个审判过程规定了明确的期限。法律没有规定开庭后多长时间的判决。2、按照简单程序审理的,自立案之日起三个月内作出判决。3、按照普通程序审理的,应当在立案后六个月内作出判决。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严格执行案件审理期限制度的规定》的有关规定,普通程序审理的一审民事案件期限为六个月;有特殊情况需要延长的,经法院院长批准,可以延长六个月,经上级人民法院批准,可以延长三个月。
相关法律短视频查看更多
相关普法查看更多
330人已浏览
191人已浏览
7,368人已浏览
341人已浏览
网友热门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