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问答
交通逃逸是造成受害人死亡的重要因素,在一定程度上就是涉嫌杀人,所以国家对于交通肇事逃逸的处罚较为严重,对于这类违法行为的认定肯定会存在一些条...
在理论上,认定交通肇事后逃逸的标准是有离开现场的客观行为和逃避法律追究的主观目的。实践中,交通事故当事人在事故发生后,为了逃避可能承担的法律...
大家都在问查看更多
(1)明知发生交通事故,行为人驾车或弃车逃离事故现场的;(2)行为人有酒后和无证驾车等嫌疑,在报案后不履行现场听候处理的义务,弃车离开事故现场后又返回的;(3)行为人虽将伤者送到医院,但未报案且无故离开医院的;(4)行为人虽将伤者送到医院,但给伤者或家属留下假姓名、假地址、假联系方式后离开医院的;(5)行为人接受调查期间逃匿的;(6)行为人离开事故现场且不承认曾发生交通事故,但有证据证明应知道发生交通事故的。即便没有导致受害者脑震荡,肇事逃逸的量刑标准也是三年到7年之间的有期徒刑,肇事逃逸的量刑超过7年有期徒刑的,除非是受害者的死亡和逃逸两者之间有直接的因果关系,其实驾驶员积极配合处理交通事故的,轻微的交通事故都根本不会追究刑事责任的。
(1)虽然离开现场,但离开是为了尽量报警。虽然离开现场,但在现场不远处立即尽量报警,如打电话、到附近医院求救等。,这应该证明它没有逃避处罚的主观动机。这种行为不符合逃逸的主客观要求,不能认定为逃逸。(二)虽然在离开现场的路上,但主观故意动机不明确的行为有时行为人因害怕报复或其他合理原因离开现场一段距离。如果没有其他证据证明他有逃逸的意图,他的行为就不应该因为无罪推定的原则而轻易被认定为逃逸。(3)虽然离开现场,但确认其主观上没有逃逸的故意行为,行为人主观上没有逃逸的主观要件,不能认定其构成交通肇事逃逸。如果某单位司机在事故发生后立即将伤者送往医院,因害怕与被害人亲属发生冲突而离开现场,回到单位向领导汇报并报警。刑法第一百三十三条 交通肇事罪违反交通管理法规,造成重大事故,造成重伤、死亡或者公私财产重大损失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交通肇事后逃逸或者有其他特殊恶劣情节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因逃逸致人死亡的,处七年以上有期徒刑。
1、明知发生交通事故,交通事故当事人驾车或弃车逃离事故现场的; 2、交通事故当事人认为自己没有事故责任,驾车驶离事故现场的; 3、交通事故当事人有酒后和无证驾车等嫌疑,报案后不履行现场听候处理义务,弃车离开事故现场后又返回的; 4、交通事故当事人虽将伤者送到医院,但未报案且无故离开医院的; 5、交通事故当事人虽将伤者送到医院,但给伤者或家属留下假姓名、假地址、假联系方式后离开医院的; 6、交通事故当事人接受调查期间逃匿的; 7、交通事故当事人离开现场且不承认曾发生交通事故,但有证据证明应知道发生交通事故的; 8、经协商未能达成一致或未经协商给付赔偿费用明显不足,交通事故当事人未留下本人真实信息,有证据证明其强行离开现场的。肇事逃逸在交通事故案件中属于性质比较恶劣的,比如一般的交通事故,在没有构成犯罪的情况下,违法违章的驾驶员顶多就是接受违章的行政处罚,可如果逃逸了,最严重就有可能被处15日以下的行政拘留。
相关法律短视频查看更多
相关普法查看更多
128人已浏览
116人已浏览
135人已浏览
188人已浏览
网友热门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