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法规
相关问答
在行政诉讼中应当按照下列规定来提供证据:原告需要提交证明起诉符合法定条件、起诉被告不作为的事实材料、行政赔偿中损害事实的证据材料;而被告要在...
行政诉讼举证时限的及时性是指承担行政诉讼举证责任的被告必须在收到原告副本后一定期限(十日)内向人民法院提交证据。否则,将承担败诉的后果。当事...
大家都在问查看更多
行政诉讼中各当事人的举证办法: 1、被告应当对作出的行政行为负有举证责任; 2、被告不得自行向原告、第三人和证人收集证据; 3、被告因不可抗力等正当事由不能提供的,经人民法院准许,可以延期提供; 4、原告可以提供证明行政行为违法的证据,即使证据不成立的,不免除被告的举证责任。
证据应当在法庭上出示,并经审判质证。未经庭审质证的证据不能作为定案的依据。涉及国家秘密、商业秘密和个人隐私或法律规定的其他应当保密的证据,开庭时不得公开质证。当事人在庭前证据交换过程中没有争议并记录在卷中的证据,经审判人员在庭审中说明后,可以作为确定案件事实的依据。经合法传唤,因被告无正当理由拒绝出庭,需要依法缺席判决的,被告提供的证据不能作为定案依据,但当事人在法庭前交换证据中无争议的证据除外。当事人申请人民法院取得的证据,由申请取得证据的当事人在庭审中出示,由当事人质证。人民法院根据职权调取的证据,由法院出示,可以说明调取证据的情况,听取当事人的意见。当事人应当围绕证据的相关性、合法性和真实性,对证据是否有证明效力和证明效力进行质证。经法院批准,当事人及其代理人可以就证据问题互相提问,也可以向证人、鉴定人或勘验人提问。当事人及其代理人互相提问,或者向证人、鉴定人、勘验人提问时,提问的内容应当与案件事实有关,不得使用引诱、威胁、侮辱等语言或者方法。
根据我国《行政诉讼法》的有关规定,证据应当在法庭上出示,当事人应当相互质证。涉及国家秘密、商业秘密和个人隐私的证据密和个人隐私的证据。人民法院应当按照法定程序对证据进行全面客观的审查和核实。裁判文件中应说明未采纳的证据的理由。以非法手段取得的证据不得作为确定案件事实的依据。
相关法律短视频查看更多
相关普法查看更多
152人已浏览
122人已浏览
120人已浏览
110人已浏览
网友热门关注
10963位在线律师最快3分钟内有回复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