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问答
肇事司机逃逸的处罚:尚不构成犯罪的,处二百元以上二千元以下罚款,处以拘留;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由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吊销机动车驾驶...
乘客怂恿肇事司机逃逸的处理办法: 1、乘客怂恿肇事司机逃逸的,两者构成交通肇事罪的共犯,应按照其在犯罪中起到的作用分别处罚; 2、行为人交通...
大家都在问查看更多
肇事者违章驾驶发生重大交通事故,致人重伤、死亡或公私财产遭受重大损失,此时肇事者已构成交通肇事罪,同时肇事者为逃避法律的追究而驾车逃逸,但没有因逃逸而造成严重后果。这种情况符合刑法第133条规定的“交通肇事后逃逸”的加重处罚情节,对肇事者应处三年以上7年以下有期徒刑。逃逸未造成严重后果的情形一般包括以下三种: 1、行为人交通肇事后逃逸,被害人得到其他人的及时救助而脱离危险,从而没有造成死亡或者严重残疾的后果。 2、虽然在逃逸过程中已发生被害人死亡的结果,但逃逸行为与被害人死亡结果没有因果关系。 3、行为人肇事将他人撞成重伤,但并不具有使其死亡的现实危险性。
司机存在肇事逃逸的行为,是不可以判缓刑的,不符合缓刑的条件,交通肇事没有造成损害后果,得到受害者谅解的,不需要追究刑事责任,判15天的拘留、罚款200~2000元就可以;如果造成受害者重伤及死亡的,构成交通肇事罪。
“交通肇事逃逸”,是指发生交通事故后,交通事故当事人为逃避法律追究,驾驶车辆或者遗弃车辆逃离交通事故现场的行为。 肇事逃逸的构成条件主要有: 第一,行为人已经构成交通肇事罪,这是前提;交通肇事但按照《解释》第1条和第2条的规定尚未达到犯罪标准的,即使逃逸,亦不属于其范围。 第二,肇事人知道自己造成了交通事故,即行为人在逃逸时必须明知自己的行为导致了交通事故的发生,这是行为人的主观认知因素。 如果行为人没有意识到交通事故的发生而离开现场,则不能认定为“交通肇事后逃逸”。行为人明知发生了交通事故,否则亦不能认定有“逃逸”行为。换言之,“逃逸”是具有主观评价色彩的。 第三,行为人主观上是为了逃避事故责任,逃避法律的追究的目的。 第四,客观上实施了逃离事故现场,不向公安机关报案的行为。
相关法律短视频查看更多
相关普法查看更多
162人已浏览
167人已浏览
325人已浏览
157人已浏览
网友热门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