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问答
犯罪预谋是犯罪的准备和规划。也就是说,为了顺利实施犯罪,犯罪分子在采取犯罪行为系列的准备活动,如规划、准备工具、制造条件、确定方法等。犯罪预...
有罪。从整个犯罪过程来看,犯罪有预备、中止、即遂和未遂。我国刑法第二十二条规定,犯罪预备是指行为人犯罪,准备工具,制造条件,但由于行为人意志...
大家都在问查看更多
犯罪预谋和犯罪预备的区别是概念不一样。犯罪预谋中就包含了犯罪预备,犯罪预谋是犯罪的预备和谋划。即犯罪人在采取犯罪行为之前,为了犯罪的顺利实施,能够达到犯罪的预期目的,而进行策划、准备工具、制造条件、确定方式等一系列准备活动。犯罪预谋是故意犯罪的重要阶段,也是犯罪人全部活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刑法》第22条第2款规定对于预备犯应当追究刑事责任。同时考虑到犯罪预备行为毕竟尚未着手实行犯罪,还没有实际造成社会危害,刑法又规定,对于预备犯,可以比照既遂犯从轻、减轻处罚或者免除处罚。
1、行为人主观上有犯罪意图。也就是说,准备犯罪的目的是顺利开展犯罪活动,实现犯罪意图,体现准备犯的主观恶性,这是追究其刑事责任的主观依据。.行为人已经为犯罪的实施做好了准备。这种准备活动主要规定在法律上有两种情况:一是为犯罪准备工具和物品的行为。准备的工具和物品包括用于杀害和威胁受害者的各种武器和物品;用于伪造货币、票证和印刷的各种器具和材料;用于掩护犯罪活动、排除障碍物、销毁犯罪证明的各种工具和物品。准备工具和物品的手段和方法也不同,主要包括制造、修理、改装、购买、借用、骗取、窃取等。第二,为达到犯罪目的而创造条件的行为,主要是指准备工具以外的其他创造条件的行为。例如,为了实施犯罪,提前检查犯罪现场,选择犯罪时机,查询被害人的行踪,练习犯罪手段和技巧,制定犯罪实施计划,寻找犯罪伙伴等。根据《刑法》第二十二条第二款的规定,对于准备犯,可以按照既犯从轻、减轻或者免除处罚(记从、减、免)。
如果仅仅是预谋,而没有具体实施,属于犯意表示;《刑法》第22条规定“为了犯罪,准备工具、制造条件的,是犯罪预备。”在认定犯罪预备时,必须把犯罪预备与犯意表示区别开来。犯意表示是在实施犯罪活动以前,把自己的犯罪意图通过口头或者书面形式流露出来。它与犯罪预备有着本质的区别:犯罪预备行为是准备工具、制造条件、为实行犯罪起促进作用的行为,或者说是实现其犯罪故意的行为,已经对法益构成威胁;而犯意表示并没有为实行犯罪起促进作用,只是单纯流露犯意的行为,不是实现犯意的行为,没有对法益构成威胁。
相关法律短视频查看更多
网友热门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