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法规
相关问答
目前国家只开放了二胎政策,生育两个孩子是受到国家法律保护的,如果超生第三个孩子,就是属于违法行为。因此生第三胎的,是无法继续享受国家规定的产...
有,2021年中共中央政治局5月31日召开会议,听取“十四五”时期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重大政策举措汇报,审议《关于优化生育政策促进人口长期均衡...
大家都在问查看更多
享受的。女职工生育享受98天产假,其中产前可以休假15天;难产的,增加产假15天;生育多胞胎的,每多生育1个婴儿,增加产假15天。女职工怀孕未满4个月流产的,享受15天产假;怀孕满4个月流产的,享受42天产假。
女职工依法享有法律赋予的产假待遇,当女职工的特殊劳动保护权利受到侵害时,女职工可采取法律手段,维护女职工自身合法法律权益。提示:女职工产假分别按下列情况执行:第一,单胎顺产者,给予产假九十天,其中产前休息十五天,产后休息七十五天。第二,难产者,增加产假十五天;多胞胎生育者,每多生育一个婴儿,增加产假十五天。女员工生育享受不少于90天的产假,包括15天的预产假。已婚妇女23周岁以上生育第一个子女为晚育,实行晚育的,增加产假30天,难产(剖宫产以及产程中使用吸宫器、产钳等非正常顺产的平产手术者)增加产假15天,多胞胎生育的,每多生育一个婴儿增加产假15天。女职工的特殊劳动保护权利受到侵害时,女职工可采取下列方法,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一、是向企业主管部门或劳动监察部门申诉。《女职工劳动保护办法》规定:女职工劳动保护的权益受到侵害时,依照国务院的有关规定,有权向所在单位的上级主管部门或者该单位所在地区、县劳动部门提出申诉。受理申诉的部门应当自收到申诉书之日起30日内作出处理决定。女职工对处理决定不服的,可在收到决定书之日起15日内向人民法院起诉。二、是向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申请仲裁。需要注意的是应该在劳动争议发生之日起60日内。三、是对劳动行政部门处理决定或仲裁裁决不服的,可向人民法院起诉。补充一点: 1、产假90天是包括双休日和国定假日的。 2、晚育假30天是包括双休日,但不包括国定假日的。最新的产假可能会调整到14周,请注意下。按国家规定正常生产的女职工有权力享受产假、哺乳假,应视为正常出勤,任何单位个人不得苛扣其工资、福利、补贴以及考勤奖金,不影响晋级、调工资,并计算其工龄,反之则违反国家劳动法,侵害了女职工的合法权益,可到相关部门举报并申请劳动仲裁。女职工生育后。在其婴儿一周岁内应照顾其在每班劳动时间内授乳两次(包括人工喂养)。每次单胎纯授乳时间为三十分钟,亦可将两次授乳时间合并使用。多胞胎生育者,每多生一胎,每次哺乳时间增加三十分钟。女职工生育后,若有困难且工作许可。由本人提出申请,经单位批准,可谓哺乳假六个半月。
没有买社保也是可以享受产假的。《女职工劳动保护特别规定》 第七条女职工生育享受98天产假其中产前可以休假15天;难产的增加产假15天;生育多胞胎的每多生育1个婴儿增加产假15天。女职工怀孕未满4个月流产的享受15天产假;怀孕满4个月流产的享受42天产假。 第八条女职工产假期间的生育津贴对已经参加生育保险的按照用人单位上年度职工月平均工资的标准由生育保险基金支付;对未参加生育保险的按照女职工产假前工资的标准由用人单位支付。 女职工生育或者流产的医疗费用按照生育保险规定的项目和标准对已经参加生育保险的由生育保险基金支付;对未参加生育保险的由用人单位支付。扩展资料:《女职工劳动保护特别规定》第六条女职工在孕期不能适应原劳动的用人单位应根据医疗机构的证明予以减轻劳动量或者安排其他能够适应的劳动。对怀孕7个月以上的女职工用人单位不得延长劳动时间或者安排夜班劳动并应当在劳动时间内安排一定的休息时间。怀孕女职工在劳动时间内进行产前检查所需时间计入劳动时间。第九条对哺乳未满1周岁婴儿的女职工用人单位不得延长劳动时间或者安排夜班劳动。用人单位应当在每天的劳动时间内为哺乳期女职工安排1小时哺乳时间;女职工生育多胞胎的每多哺乳1个婴儿每天增加1小时哺乳时间。第十条女职工比较多的用人单位应当根据女职工的需要建立女职工卫生室孕妇休息室哺乳室等设施妥善解决女职工在生理卫生哺乳方面的困难。第十一条在劳动场所用人单位应当预防和制止对女职工的性骚扰。第十二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人力资源社会保障行政部门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按照各自职责负责对用人单位遵守本规定的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工会妇女组织依法对用人单位遵守本规定的情况进行监督。第十三条用人单位违反本规定第六条第二款第七条第九条第一款规定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人力资源社会保障行政部门责令限期改正按照受侵害女职工每人1111元以上5111元以下的标准计算处以罚款。用人单位违反本规定附录第一条第二条规定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责令限期改正按照受侵害女职工每人1111元以上5111元以下的标准计算并处以罚款。用人单位违反本规定附录第三条第四条规定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责令限期治理处5万元以上31万元以下的罚款;情节严重的责令停止有关作业或者提请有关人民政府按照国务院规定的权限责令关闭。第十四条用人单位违反本规定侵害女职工合法权益的女职工可以依法投诉举报申诉依法向劳动人事争议调解仲裁机构申请调解仲裁对仲裁裁决不服的依法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第十五条用人单位违反本规定侵害女职工合法权益造成女职工损害的依法给予赔偿;用人单位及其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相关法律短视频查看更多
相关普法查看更多
206人已浏览
161人已浏览
155人已浏览
1,368人已浏览
网友热门关注
10963位在线律师最快3分钟内有回复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