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问答
交通肇事后逃逸或者有其他特别恶劣情节的,处3年以上7年以下有期徒刑。 所谓“交通肇事后逃逸”,《解释》第3条规定,是指行为人具有本解释第2条...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交通事故处理程序规定》的相关规定,发生交通事故后逃逸的,如果尚未构成犯罪,公...
大家都在问查看更多
(一)行为人交通肇事后逃逸,被害人得到其他人的及时救助而脱离危险,从而没有造成死亡或者严重残疾的后果。 (二)虽然在逃逸过程中已发生被害人死亡的结果,但逃逸行为与被害人死亡结果没有因果关系。 (三)行为人肇事将他人撞成重伤,但并不具有使其死亡的现实危险性。
肇事者违章驾驶发生重大交通事故,致人重伤、死亡或公私财产遭受重大损失,此时肇事者已构成交通肇事罪,同时肇事者为逃避法律的追究而驾车逃逸,但没有因逃逸而造成严重后果。这种情况符合刑法第133条规定的“交通肇事后逃逸”的加重处罚情节,对肇事者应处三年以上7年以下有期徒刑。逃逸未造成严重后果的情形一般包括以下三种: (一)行为人交通肇事后逃逸,被害人得到其他人的及时救助而脱离危险,从而没有造成死亡或者严重残疾的后果。 (二)虽然在逃逸过程中已发生被害人死亡的结果,但逃逸行为与被害人死亡结果没有因果关系。 (三)行为人肇事将他人撞成重伤,但并不具有使其死亡的现实危险性。
1、肇事者知道自己造成了交通事故,即行为者在逃跑时必须知道自己的行为造成了交通事故,这是行为者的主观认知因素。如果行为者没有意识到交通事故的发生而离开现场,则无法认定为交通事故后逃跑。2、主观上是为了逃避事故责任,逃避法律的追究;在实践中,肇事者逃避的目的大多是为了逃避法律的追究,但也有少数人因为害怕被害者的亲戚朋友和其他参观者殴打而逃避,这些人逃离现场后,很快就通过报告领导或报警等方式接受法律处理。显然,这些人的主观恶性要小得多,认定时要区别开来,正确适用法律,不要浪费。当然,需要说明的是,行为者为了正当的目的逃离现场后,必须立即向有关机构通报,接受法律处理。否则,行为者逃跑的话就没有音信,必须认定为交通事故后逃跑。
相关法律短视频查看更多
相关普法查看更多
120人已浏览
102人已浏览
295人已浏览
131人已浏览
网友热门关注
10963位在线律师最快3分钟内有回复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