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法规
相关问答
医疗事故鉴定是指对涉及医疗事故行政处理的专门问题进行检查、鉴定和判断,并提供鉴定结论的活动。医疗技术鉴定是一项极其严肃的工作,其结论具有法律...
处理医疗事故,应当遵循公开原则、公平原则、公正原则、及时原则、便民原则。医疗事故是指医疗机构及其医务人员在医疗活动中,违反医疗卫生管理法律、...
大家都在问查看更多
1、与具体案件的医疗事故等级相适应 医疗事故分为“四级”,确定赔偿的具体数额不仅要考虑医疗事故属于哪一级别,还要考虑到属于某一级别的哪一个等级。不同级别的医疗事故的赔偿数额不一样,同一级别中不同等级的医疗事故,其赔偿的具体数额也不一样。 2、与医疗过失行为在医疗事故损害中的责任程度相适应 确定医疗事故的赔偿责任,首先必须确定医疗行为本身是否有过错,有过错才可能承担责任,没有过错不承担赔偿责任。有过错也不意味着承担全部责任,还要看过错行为对损害方损害结果所占的责任程度大小,有多大的责任就承担多大的赔偿责任。 3、客观考虑患者原有疾病状况与损害后果的关系 包括患者原有疾病状况在发展过程中的必然趋势与医疗事故损害后果的关系;患者原有疾病状况发展对现存损害后果的直接作用程度及与过失行为之间的关系;患者原有疾病状况的基础条件在静止状态与其现有损害的关系,如果是一个相当于X级的残疾者,而医疗事故导致其残疾程度进一步严重,在确定具体赔偿数额时应当减除原有残疾损失的份额;患者原有疾病状况的危险性及其与医疗主体实施医疗行为的必然联系和客观要求,患者因医疗行为的获益结果与损害结果的关系等; 4、不属于医疗事故,医疗机构不承担赔偿责任 医疗主体只对因自己过错直接造成的患者人身损害承担赔偿责任,而对非医疗事故责任导致患者在接受治疗过程中,与医疗措施有关的其他损害后果不承担赔偿责任。
医疗过错适用的原则为;过错责任原则、过错推定责任原则。根据2021年生效的《民法典》第一千二百一十八条的规定,患者在诊疗活动中受到损害,医疗机构或者其医务人员有过错的,由医疗机构承担赔偿责任。第一千二百二十二条规定,患者在诊疗活动中受到损害,有下列情形之一的,推定医疗机构有过错: (一)违反法律、行政法规、规章以及其他有关诊疗规范的规定; (二)隐匿或者拒绝提供与纠纷有关的病历资料; (三)遗失、伪造、篡改或者违法销毁病历资料。
(一)依法处理的原则。在处理医疗纠纷的过程中,医患双方和相关职能部门必须严格遵守相关法律法规,依法调整,按规定办事;(二)维护稳定原则。医疗纠纷发生后,各方应首先保障医疗机构的工作秩序,不影响其他患者的合法医疗权利;公平公正的原则;医患双方及相关职能部门在处理医疗纠纷时应遵循公平公正的原则,既要维护患者的合法权益,又要保护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的合法权益;(4)统一协调原则。医疗纠纷发生后,相关职能部门应协调行动,维护医患双方的合法权益和医疗机构的正常工作秩序。当事人在解决医患纠纷时,可以选择协商、调解和诉讼。至于哪种方式最好,能解决纠纷,需要当事人根据实际情况处理。
相关法律短视频查看更多
相关普法查看更多
185人已浏览
198人已浏览
229人已浏览
196人已浏览
网友热门关注
10963位在线律师最快3分钟内有回复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