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问答
拘役属于刑罚,很轻。案底是终身的,无法消除。只有通过公安部门,才能查到案底。不过,要想人不知除非己莫为,这个就别想了。关键是,今后,改了。吸...
三年有期徒刑的刑期为六个月以上三年以下。这之间的差距并不是法官的心情,而是根据具体情节来判决的,以下为具体法规: 刑法总则第四章第一节量刑 ...
大家都在问查看更多
被判处拘役的犯罪分子的缓刑考验期限为原判刑期以上1年以下,但不能少于二个月。根据刑法第42条的规定,拘役的期限为1个月以上6个月以下,数罪并罚不能超过1年。即使犯罪分子被判处一个月的拘役,拘役的缓刑考验期限也不能少于2个月;如果实行数罪并罚,犯罪分子被判处1年的拘役,缓刑的考验期限最高也只能在1年以下、2个月以上的范围内确定。被判处有期徒刑的犯罪分子的缓刑考验期限为原判刑期以上5年以下,但是不能少于1年。决定缓刑考验期限,应当根据犯罪分子犯罪的情节,悔罪的表现以及判处的刑期,在考验期限的幅度内决定犯罪分子的考验期限。 缓刑考验期限,应当从判决确定之日起计算,所谓判决确定之日,即判决发生法律效力之日。它包括两种情况:一种是没有提出上诉、抗诉的一审判决的法定上诉、抗诉期满的第2天;另一种是第二审人民法院判决确定之日。判决前先行羁押的日期不予折抵缓刑考验期限。因为羁押期限能折抵刑期,而缓刑考验却不是刑期。 对宣告缓刑的犯罪分子,一审宣判后,已无须再予关押。如果判决发生法律效力之前,犯罪分子仍然在押,第一审人民法院可以先作出变更强制措施的决定,改为监视居住或取保候审,并通知有关的公安机关,待判决发生法律效力后,再依法由公安机关将犯罪分子交其所在单位或者基层组织予以考察。
关于刑事上诉缓刑书如下: 上诉是法律赋予刑事公诉案件被告人、刑事自诉案件自诉人、刑事附带民事诉讼案件原告人或被告人,民事案件的原告和被告的一种权力.如果不服人民法院的一审、再审判决,在规定的时间内可以行使上诉权,如果人民法院的判决书已经发生法律效力就只能申诉了。
我国《治安管理处罚法》对于不予拘留和不执行拘留的规定如下: 第十三条精神病人在不能辨认或者不能控制自己行为的时候违反治安管理的,不予处罚,但是应当责令其监护人严加看管和治疗。间歇性的精神病人在精神正常的时候违反治安管理的,应当给予处罚。 第十四条盲人或者又聋又哑的人违反治安管理的,可以从轻、减轻或者不予处罚。 第二十一条违反治安管理行为人有下列情形之一,依照本法应当给予行政拘留处罚的,不执行行政拘留处罚: (一)已满14周岁不满16周岁的; (二)已满16周岁不满18周岁,初次违反治安管理的; (三)70周岁以上的; (四)怀孕或者哺乳自己不满1周岁婴儿的。
相关普法查看更多
155人已浏览
262人已浏览
159人已浏览
114人已浏览
网友热门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