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法规
相关问答
《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实施条例》规定“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应当根据交通事故当事人的行为对发生交通事故所起的作用以及过错的严重程度,确...
交通事故责任是这么认定的: 1、因一方当事人的过错导致道路交通事故的,承担全部责任; 2、因两方或者两方以上当事人的过错发生道路交通事故的,...
大家都在问查看更多
(五)推定责任1、当事人逃逸或者故意破坏伪造现场,毁灭证据,使交通事故责任无法认定的,应当负全部责任。2、当事人一方有前提报案而未报案的或者未及时报案,使交通事故责任无法认定的,应当负全部责任。3、当事人各方有前提报案而均未报案或未及时报案,使交通事故责任无法认定的,应当负平等责任。但机动车与非机动车,行人发生交通事故的,机动车一方应当负主要责任,非机动车,行人一方负次要责任。二、交通事故责任怎么划分(一)一方当事人有以下情形之一的责任认定需负全部责任:1、逃逸导致事故事实无法查明的;2、故意破坏、伪造现场、毁灭证据的;3、在交叉路口遇到红灯继续通行的;4、机动车穿越道路或者隔离设施的;5、机动车违章进入非机动车车道;6、机动车在人行道刮撞行人的;7、机动车刮撞依法走人行横道行人的;8、未避让警车等执行紧急任务车辆;9、车辆装载物遗洒导致事故;10、倒车时与车后车辆发生事故;11、非机动车逆行发生交通事故的;12、非机动车超越其它车发生交通事故的。(二)当事人一方或者双方如有以下情形,无需负任何责任:1、各方当事人均无导致交通事故的过错行为,属于交通意外事故的,各方当事人均为无责任。2、一方当事人故意造成交通事故的,其他方为无责任;3、一方当事人有过错,其他当事人无过错的,有过错的为全部责任,无过错的为无责任;这里的过错指的是在事故的发生过程中有无故意或过失的行为。(三)快速处理机动车交通事故在市行政区域内的道路上,机动车之间发生的造成车物损失或者人员轻微伤,且车辆能移动的交通事故,事故双方可以自行协商解决。一方当事人有下列情形,另一方当事人无下列情形的,有下列情形的一方为全部责任:1、追尾的;2、逆行的;3、倒车的;4、溜车的;5、开关车门的;6、违反交通信号的;7、未按规定让行的;8、依法应负全部责任的其他情形。不符合前款规定的,事故双方当事人需负同等责任。综上所述,我们可以得知交通事故责任鉴定分为五种,即全部责任与无责任,主要责任与次要责任,最后一种是同等责任。发生交通事故后,大家也要及时迅速处理,如果车辆损失较小或者轻微受伤是可以自行协商的。如果人员伤亡严重,一定要及时报警。需要注意的是。交通事故责任不同承担的赔偿数额也是不一样的。具体的赔偿数额也可以咨询我们在线律师。
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应当根据当事人的行为对发生道路交通事故所起的作用以及过错的严重程度,确定当事人的责任。 (一)因一方当事人的过错导致道路交通事故的,承担全部责任;以下十六种情形通常将被确定为全部责任: 1、追尾碰撞前车的; 2、变更车道发生事故的; 3、倒车、溜后发生交通事故的; 4、从路外或非机动车道驶入机动车道发生碰刮的; 5、绿灯放行或没有信号灯控制的路口转弯车未让直行车的; 6、进入环行路口的车未让驶出或在环行路口内行驶的车辆的; 7、跨越道路中心实线或者隔离实线发生事故的; 8、逆向行驶的; 9、右侧超车发生交通事故的; 10、超越前方正常掉头、左转弯、超车的车辆时发生碰刮的;1 1、冲红灯发生交通事故的;1 2、有禁止掉头标志、标线的地方以及在人行横道、桥梁、陡坡、隧道掉头发生交通事故的;1 3、碰撞依法可以暂停、停放的车辆的;1 4、开关车门造成交通事故的;1 5、机动车进出停车场或停车泊位时与正常行驶的车辆发生事故的;1 6、单方发生交通事故。 (二)因两方或者两方以上当事人的过错发生道路交通事故的,根据其行为对事故发生的作用以及过错的严重程度,分别承担主要责任、同等责任和次要责任; (三)各方均无导致道路交通事故的过错,属于交通意外事故的,各方均无责任。一方当事人故意造成道路交通事故的,他方无责任。省级公安机关可以根据有关法律、法规制定具体的道路交通事故责任确定细则或者标准。
1、是否有损害结果的发生。一切的责任都是围绕着损害结果的产生而产生的,如若没有损害结果,则不存在交通事故的具体责任承担问题。 2、当事人驾驶过程中是否有交通违法违纪行为。可以理解为客观上当事人是否能够遵循了道路车辆交通行驶规则的规定,主观上当事人是否属于疲劳驾驶或是醉酒驾驶等情形。 3、当事人是否有驾驶资质。如果驾驶员没有正规的驾驶资质从而导致交通事故的发生的,则必然存在着一定事故责任。 4、当事人对事故发生的自我处理。包括事故发生前和事故发生后的行为情况。诸如: (1)对于事故发生前的征兆,当事人是否采取了合理的回避措施; (2)肇事车辆的驾驶员是否在事故发生后逃逸而避开了自己在事故发生后所应承担的相应义务; (3)其他可能影响事故程度级别的当事人的自我处理行为。
相关法律短视频查看更多
相关普法查看更多
112人已浏览
112人已浏览
123人已浏览
105人已浏览
网友热门关注
10963位在线律师最快3分钟内有回复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