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问答
根据我国《劳动法》第七十九条规定,劳动报酬等劳动报酬争议需要经过仲裁前置。当事人可以在劳动争议发生后向本单位劳动争议调解委员会申请调解。如果...
解决因劳动关系引发的薪资拖欠问题,可以采取起诉或仲裁这两种方式。具体应根据争议的性质及当事人意愿进行选择。以下是对此类问题的详细介绍: 对...
大家都在问查看更多
在我国,解决民事纠纷的方式有下列四种:(一)和解(二)调解(三)仲裁(四)诉讼 (一)和解。即当事人自行协商解决。当事人是民事纠纷的主体,他们对争议的事项享有充分的处分权能。是否行使处分权能、何时行使处分权能以及以何种方式行使处分权能概由当事人自行决定。 (二)调解。纠纷当事人之外的第三者依据一定的社会规范(习惯、道德、法律等规范),在纠纷主体之间沟通信息,摆事实明道理,促成纠纷主体相互谅解、妥协,从而达成最终解决纠纷的合意。 在我国现阶段的调解制度,主要是指人民调解委员会调解民事主体之间的纠纷,这被西方人士成为“东方经验”,除此之外,还有机关、企业事业单位、公民之间的调解等。 (三)仲裁。所谓仲裁是指在仲裁庭的主持下,在民事纠纷双方当事人的参与下,依法对民事纠纷居中审理并制作一定法律文书平息冲突的方法。仲裁属民间性质。仲裁的基础是当事人的合意。也就是说,提交仲裁必须以双方当事人同意为前提,否则,仲裁程序不能启动。在通常情形下,仲裁庭成员也由当事人选任。仲裁的最大特点是快速、简便。随着国家法制的日益健全,仲裁正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青睐。 (五)诉讼。民事诉讼即老百姓所讲的“打民事官司”。相对于人民调解、当事人自我平息、单位(或部门、社区)处理和仲裁机制而言,民事诉讼是典型的公力救济形式。这种公力救济的最大特点是具有特殊的法律强制性。民事诉讼还是国家处理民事纠纷的最有效也是最后的手段。因此,国家往往要对诉讼的主体、程序、制度等做出严格的规定。
分为四类分别是:土地确权纠纷;土地侵权纠纷;土地承包经营纠纷;土地行政争议解决途径如下: 1.土地确权纠纷,由当事人协商解决;协商不成的,提请人民政府作出确权处理。 2.土地侵权纠纷,由当事人协商解决。协商不成的,可由土地行政主管部门进行行政调处。 3.土地承包经营纠纷。当事人可以通过协商解决,也可以请求村民委员会、乡人民政府等调解解决。当事人不愿协商、调解或者协商、调解不成的,可以向农村土地承包仲裁机构申请仲裁,也可以直接向人民法院起诉。 4.土地行政争议,按一般行政复议及行政诉讼程序处理。《土地管理法》第14条第1款,土地所有权和使用权争议,由当事人协商解决;协商不成的,由人民政府处理。单位之间的争议,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处理;个人之间、个人与单位之间的争议,由乡级人民政府或者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处理。
实际上,12315的投诉活动并不仅在每年的3月15日进行,而是始终保持开放,随时接受来自社会公众的投诉和举报。作为全国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的核心机制之一,12315旨在通过设立热线电话“12315”,对广大消费者的各种申诉和举报进行接收,并进行公正合理的调解,解决消费者权益方面的纠纷,同时对侵犯消费者权益的违法行为和制售假冒伪劣产品的不法分子进行严厉打击,对市场秩序和行政执法进行严谨有效的监管和督导。根据《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处理消费者投诉办法》第十五条,有管辖权的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应当自收到消费者投诉之日起七个工作日内,予以处理并告知投诉人:符合规定的投诉予以受理,并告知投诉人;不符合规定的投诉不予受理,并告知投诉人不予受理的理由。第二十九条也明确规定,有管辖权的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应当在受理消费者投诉之日起六十日内终结调解;调解不成的应当终止调解。需要进行鉴定或者检测的,鉴定或者检测的时间不计算在六十日内。
相关法律短视频查看更多
相关普法查看更多
76人已浏览
31人已浏览
56人已浏览
230人已浏览
网友热门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