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问答
“有期徒刑3年缓刑5年”的意思是罪犯判有期徒刑3年缓刑5年就是有期徒刑的刑期是3年,考察期(缓刑期)是5年。缓刑称暂缓量刑,也称为缓量刑,是...
作伪证的可能会判刑。 在刑事诉讼中,证人、鉴定人、记录人、翻译人对与案件有重要关系的情节,故意作虚假证明、鉴定、记录、翻译,意图陷害他人或者...
大家都在问查看更多
根据我国刑法典规定,适用一般缓刑必须具备以下条件:第一,犯罪分子被判处拘役或者3年以下有期徒刑。缓刑的附条件不执行原判刑罚的特点,决定了缓刑适用对象只能是罪行较轻的犯罪分子。犯罪的重量适应犯罪者被判的刑罚的重量。我国刑法典之所以将缓刑的适用对象规定为被判处拘役或3年以下有期徒刑的犯罪分子,就是因为这些犯罪分子的罪行较轻,社会危险性较小。第二,根据罪犯的犯罪情节和悔改表现,认为适用缓刑不会危害社会。这是适用缓刑的根本条件。也就是说,有些犯罪分子被拘留或短期有期徒刑,但其犯罪情节和悔改表现不能表被拘留或危害社会,不能宣布缓刑。第三,罪犯不是累犯。累犯屡教不改,主观恶性深刻,有再犯危险,缓刑难以防止再犯新罪。因此,即使累犯被拘留或判处3年以下有期徒刑,也不能适用缓刑。
法庭上可以反问法官。法庭有严格的发言秩序,如要发言,必须要经过法庭允许在法庭的调查阶段。审理是法定的程序,案件开庭审理过程中,如何打动法官并没有法律规定,还是要看个人的具体情况以及个人的诉讼地位及出发点。毕竟,法官也是人,要想打动法官,需要从人的共性和需求出发。
如果判决时是被羁押在看守所的,法院会先办理取保候审手续把人放出来,如果开始就是取保候审的,判完就可以直接走人,但是要接受社区矫正。根据刑事诉讼法的规定,对于第一审的判决和裁定,必须是被告人、自诉人和他们的法定代理人没有上诉,人民检察院也没有提出抗诉,并且已过法定的上诉和抗诉期限,才是发生法律效力的判决和裁定,才具有执行的效力。因此,如果被宣告缓刑的犯罪分子在押,第一审判决的上诉期限未满,第一审人民法院不能依据一审判决将在押的罪犯予以释放,但根据有关司法解释,一审法院可以先作出变更强制措施的决定,改为监视居住或者取保候审,并且通知有关的公安机关,待一审判决发生法律效力后,再依照刑事诉讼法第二百一十七条第一款的规定,由公安机关交罪犯所在单位或者基层组织予以考察。
相关法律短视频查看更多
相关普法查看更多
128人已浏览
152人已浏览
1,393人已浏览
164人已浏览
网友热门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