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问答
实践中,交通事故当事人在事故发生后,为了逃避可能承担的法律责任,离开事故现场,没有积极履行抢救伤者和财产、向交通管理机关或者公安机关报告事故...
1、交通事故当事人对事故事实无争议,撤离现场协商解决,达成协议,留下真实姓名和联系方式后,一方反悔并报案。2、交通事故当事人为了及时抢救事故...
大家都在问查看更多
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交通肇事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三条规定,“交通运输肇事后逃逸”,是指行为人在发生交通事故后,为逃避法律追究而逃跑的行为。 因此,不属于交通肇事逃逸的情形有: 1.虽然离开现场,但证实其主观上无逃逸的故意的行为;2.虽然驶离现场,但离开是为了设法报警的行为;3.虽在离开现场途中,但主观故意动机尚不明确的行为。
酒后、吸食毒品后驾驶机动车辆的;无驾驶资格驾驶机动车辆;明知是安全装置不全或者安全机件失灵的机动车辆而驾驶的;明知是无牌证或者已报废的机动车辆而驾驶等情形属于交通肇事罪。
1、交通事故当事人对事故事实无争议,撤离现场自行协商解决,达成协议,并留下真实姓名、联系方式后,一方反悔并报案的; 2、交通事故当事人为及时抢救事故伤者,标明车辆和伤者位置后驾车驶离现场并及时报案的; 3、交通事故当事人将伤者送医院后,确因筹措伤者医疗费用需暂时离开医院,经伤者或伤者家属同意,留下本人真实信息,并在商定时间内返回的; 4、交通事故当事人因受伤需到医院救治等原因离开现场,未能及时报案的; 5、交通事故当事人驾车驶离现场,有证据证明其不知道或不能发现事故发生的; 6、有证据证明交通事故当事人因可能受到人身伤害而被迫离开交通事故现场并及时报案的。 其实,肇事逃逸的概念本身就很好理解,通俗点说就是发生了交通事故后选择了逃跑。有一部分的被撞者如果及时抢救的话,不至于到了不可挽回的地步,可往往就因为驾驶员这种比较自私的心理使得被撞者丧失了最后的机会。好在现在各路段的监控设施为惩治肇事逃逸案件是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的。
相关法律短视频查看更多
相关普法查看更多
1,177人已浏览
933人已浏览
2,687人已浏览
355人已浏览
网友热门关注
10963位在线律师最快3分钟内有回复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