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问答
《民法通则意见》第14条规定:“人民法院指定监护人时,可以将《民法通则》第16条第2款中的(一)、(二〕、(三)项或第17条第1款中的(一〕...
共同抚养协议内容: 1、孩子出生日期、姓名等身份信息; 2、双方协议各自轮流抚养的期限; 3、一方抚养时另一方的看望时间; 4、双方各自给付...
大家都在问查看更多
男方:____,男,汉族,____年__月__日生,住______,身份证号码:女方:____,女,汉族,____年__月__日生,住______,身份证号码:协议人双方于××年X月X日在XX区人民政府办理结婚登记手续。因双方性格不合无法共同生活,夫妻感情已完全破裂,现双方就自愿离婚一事达成如下协议:一、张某与王某自愿离婚。二、夫妻婚后购有坐落在 XX路 XX号的楼房一套,合同价人民币60万元,现值人民币100万元(包括房内装修内附属设施)。购房时以男方为主贷人贷款42万元,现尚剩余贷款本金30万元。该房购买时首付18万元,首付款来源于婚后双方存款。现协商该套房产归女方所有,由女方给付男方房屋折价款 35万元,折价款计算公式为:房屋现价100万元-未还贷款本金30万元/2。女方给付男方的折价款35万元在两年内分3次付清:1、办理完离婚手续当天给付人民币10万元;2、办理完离婚手续的当年12月31日之前,给付男方人民币10万元;3、办理完离婚手续的次年12月31日之前,给付男方人民币15万元。女方若不按时支付,每逾期一日按逾期支付数额的日万分之五支付逾期违约金。男方有义务配合女方办理贷款主贷人变更手续,以及产权变更手续,相关变更手续在办理完离婚手续后即予以办理。若由于男方不予配合女方办理房产转移而给女方带来的不必要的损失,男方必须双倍返还,房内的家用电器及家具等等(见清单),双方同意作价2万元,归女方所有,女方向男方支付1万元。三、夫妻无共同债权及债务。四、儿子张某某由女方抚养,由男方每月给付抚养费(包括生活费、教育费、医疗费)500元,在每月10号前付清,直到孩子完成高中教育阶段止。高中教育阶段之后的有关费用双方日后重新协商。五、张某可在每月的第一个星期六早上八点接儿子到其居住地,于星期日早上九点送回王某居住地。如临时或春节探望,可提前一天与王某协商,达成一致后可按协商的办法进行探望。本协议一式叁份,双方各执一份,婚姻登记机关存档一份,在双方签字,并经婚姻登记机关办理相应手续后生效。协议人:协议人:20XX年月月日综上所述,夫妻双方离婚,如果有孩子,需要对孩子抚养做出合理安排,毕竟孩子是双方的心头肉。如果双方协商共同抚养的,应当签订书面协议,这种方式法院也是支持的。在协议里面,重点写清共同抚养采取的方式,比如轮流抚养等,并对抚养费和探视权做出规定。
(1)双方于×年×月×日生育有一儿子/女儿,取名:×××,离婚后儿子/女儿随男方/女方直接抚养生活,由女方/男方每月给付抚养费(包括生活费、教育费、医疗费)×××元,在每月×号前付清,直到孩子完成高中教育阶段止。高中教育阶段之后的有关费用双方日后重新协商。(2)男方/女方(注:指未直接抚养的一方)可在每月的第×周星期六起至周日接儿子/女儿随其生活或娱乐。如临时或节假日的探望,可提前一天由双方协商,达成一致后可按协商的办法进行探望。儿子/女儿十周岁以上时,探望权的行使应尊重儿子/女儿的意见,不可强行按本协议执行。
1、对于孩子抚养问题,要从有利于孩子成长的角度出发,仔细确认双方的情况后判决,但哺乳期间的孩子一般判给女方抚养,如果不是哺乳期,就要看那方更适合小孩成长并征求小孩本人的意见。不抚养小孩的一方在孩子18岁以前应当每月支付抚养费,抚养费的标准一般是年收入的20—30%之间。如果在今后的抚养期内,一方不适合抚养小孩,另一方可以到法院重新起诉,要求变更小孩抚养权。 但需要注意的是,双方离婚的子女应由一方抚养并由不直接抚养的一方支付抚养费,但是如果双方自愿轮流抚养的可以通过离婚协议书作出约定,变更抚养权可以协议事先约定,也可以通过起诉的方式。 2、子女的抚养协议书格式示例 (1)双方于×年×月×日生育有一儿子/女儿,取名:×××,离婚后儿子/女儿随男方/女方直接抚养生活,由女方/男方每月给付抚养费(包括生活费、教育费、医疗费)×××元,在每月×号前付清,直到孩子完成高中教育阶段止。高中教育阶段之后的有关费用双方日后重新协商。 (2)男方/女方(注:指未直接抚养的一方)可在每月的第×周星期六起至周日接儿子/女儿随其生活或娱乐。如临时或节假日的探望,可提前一天由双方协商,达成一致后可按协商的办法进行探望。儿子/女儿十周岁以上时,探望权的行使应尊重儿子/女儿的意见,不可强行按本协议执行。 夫妻双方共同抚养孩子,可以在经过协商后,签订具体的协议后,对孩子共同抚养。父母对孩子永远都是无私的,在婚姻问题上,如果父母不能给孩子一个完整的家庭,那么,对于孩子的抚养,夫妻双方还是要尽量给孩子创造一个好的环境。
相关法律短视频查看更多
相关普法查看更多
302人已浏览
448人已浏览
4,071人已浏览
328人已浏览
网友热门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