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问答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十四条的规定,犯罪中止是指在犯罪过程中,自动放弃犯罪或者自动有效地防止犯罪结果的发生的行为。对于中止犯,没有造...
我国《刑法》规定有400多种犯罪,从构成要分析,各犯罪具有犯罪主体、犯罪主观、犯罪客观、犯罪客观四个要件。(一)犯罪主体。指实施犯罪行为的人...
大家都在问查看更多
中止的客观性 中止不只是一种内心状态的转变,还要求客观上有中止行为。中止行为分为两种情况:行为未实行终了、只要不继续实施就不会发生犯罪结果时,中±L行为表现为放弃继续实施犯罪行为;行为实行终了、不采取有效措施就会发生犯罪结果的情况下,中止行为表现为采取积极措施有效地防止犯罪结果发生。 (四)中止的有效性 不管是哪一种中止,都必须没有发生行为人原本所追求的、行为性质所决定的犯罪结果。行为人虽然自动放弃犯罪,或者自动采取措施防止结果发生,但如果发生了行为人原本所追求的、行为性质所决定的犯罪结果,就不成立犯罪中止。
强奸是指违背妇女意志与其发生性行为、与知道或应当知道未满十四周岁幼女发生性行为,一旦性器官交合即认定为即遂。结合我上面说的,在未发生性器官交合前、犯罪预备后,不法行为人在明明可以实行但主动放弃实行犯罪行为的属于犯罪中止。
减刑与假释的区别主要有: (1)对象不同。假释适用于被判处有期徒刑、无期徒刑而且执行了一定刑罚的犯罪分子;减刑适用于被判处管制、拘役、有期徒刑、无期徒刑而且在刑罚执行期间确有悔改或立功实施的犯罪分子。 (2)次数不同。假释只能适用一次,而且附有考验期和必须遵守的条件;减刑则可以根据实际情况使用多次。 (3)内容不同。假释是将犯罪分子提前释放,在考验期内予以考验;减刑则是适当减少犯罪分子的刑期,犯罪分子仍然在监狱里执行相应的刑期。 (4)新罪和漏罪产生的影响不同。在假释考验期内发现犯罪分子有新罪或者漏罪的,则撤销假释,按刑法第69条规定的原则进行数罪并罚;减刑后有新罪或者漏罪都不影响已经作出的减刑裁定。
相关法律短视频查看更多
相关普法查看更多
138人已浏览
120人已浏览
371人已浏览
163人已浏览
网友热门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