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问答
过一浪。据《中国证券报》报道,位于北京亦庄的某楼盘近日推出“全盘无首付”促销政策。每到楼市低迷期,“零首付”都会重现江湖。今年以来在三、四线...
首付的推广方式是打政策的擦边球,是开发商为了促进期房销售,将购房者的订单套现给商业银行的抵押贷款,作为期房开发的滚动甚至启动资金。它又被称为...
大家都在问查看更多
过一浪。据《中国证券报》报道,位于北京亦庄的某楼盘近日推出“全盘无首付”促销政策。每到楼市低迷期,“零首付”都会重现江湖。今年以来在三、四线城市也不断出现“零首付”和“低首付”。开发商以“零首付”来促销,显然是为了诱惑那些暂时付不起房屋首付款的消费者来买房,以提高楼盘销量、拉升公司业绩。从过去情况来看,“零首付”一般有多种方式:最常见的是开发商临时垫首付款,然后让购房者在约定时间内分期还款或一次性还款。第二种是将房屋价格提升后对首付款进行“减免”,最后由银行来垫首付款。推出“零首付”的北京开发商采取何种方式不得而知。不管什么方式的“零首付”,对银行而言都意味着风险,因为这让银行失去了对风险客户的辨别能力,一旦某些购房人缺乏后续还款能力,房子就有可能变成银行不良资产。对购房人而言“零首付”看上去缓解了购房压力,实际上潜藏更高的购房成本或更大的风险,若不能按时还开发商垫款,房子或被收回。在“零首付”游戏中,开发商是设计者,自然也是最大获益者,可以提高销量、回笼资金、拉升业绩。而购房人和银行则要承担潜在风险。如果“零首付”继续蔓延,则会对国家金融安全构成一定威胁,因此,有必要及时调查“零首付”楼盘,如果认定违反现有政策应该立即叫停。2006年出台的《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建设部等部门关于调整住房供应结构稳定住房价格意见的通知》规定,个人住房按揭贷款首付款比例不得低于30%。这意味着,无论是“零首付”,还是低于30%的低首付,都是违规的,对于违规现象,各地住建、银监等部门理应严肃查处。据悉,近日某媒体引述银监会高层内部讲话指出,房地产贷款区域性、结构性风险加大,要严防虚假按揭贷款,严防以消费类贷款用于购买房产,严禁零首付、开发商代垫首付资金等违规行为。既然政策不允许“零首付”,监管部门也表态严禁“零首付”,为何最近还是在北京等地出现“零首付”?综合来观察,“零首付”之所以频现,主要是因为过去从未见对“零首付”开发商进行处罚,开发商违规的胆子就会越来越大。再加上各地监管者对“零首付”不知情,即使知情取证较难,所以,开发商往往不把相关规定放在眼里,而地方监管者在土地财政的影响下,对开发商违规销售也就“睁只眼闭只眼”。“零首付”既是楼市低迷的产物,也是贷款难、首付高的折射。在楼市低迷期,开发商合理合法的促销手段应该是降价销售。而商业银行也应该积极支持首套房贷需求,不给开发商玩弄“零首付”的机会,或者不与“零首付”开发商合作。一言以蔽之,“零首付”是一种既违规又有风险的诱惑。虽然有一定诱惑力,但成本与风险仍不容忽视。尤其在楼市下行期,“零首付”对购房人、对银行、对金融等方面而言,风险更大。
买房子需要哪些费用除了必要的手续费无非就是需要缴纳各种税费,买房需要交纳的税费主要有: 1、契税:一般是房款的1%(面积在90平米以下并且是首套房的可以缴纳1%,面积在90平以上144平以下缴纳1.5%,面积在144平米以上的需要缴纳4%) 2、营业税:房产证未满5年的交5.6%,产证满五年可以免交营业税。 3、个人所得税,1%(房产证满5年并且是唯一住房的可以免除) 4、交易费:3元平方米(但是一般需要买房人把双方的交易费都交了,也就是6元每平米) 5、测绘费:按各区具体规定 6、权属登记费及取证费:一般情况是在200元内。备注:二手房计税基数是房屋评估价,首套房是根据卖家是否首套房,房屋满5年,卖家不是首套房,也要缴纳个人所得税1%。
首付款贷款是购房者用贷款来支付新购住房首付款的一项贷款品种,亦称“零首付”。借款人在购房时,可以不必用现金一次性支付20%以上的首付款,而只需在提供了有效担保后向银行申请首付款贷款。建行、工行和农行这三家银行各自推出的零首付业务在担保方式、贷款期限、贷款额度、放贷对象等方面略有不同,欲借款的购房者应予以注意。[BR]最早推出零首付的建行要求借款人用自有产权房或直系亲属产权房做抵押,贷款期限为1至5年,贷款额度不得超过抵押房屋评估价的60%,利率同个人住房贷款利率相同,贷款用途公限于按揭购置个人住房。[BR]工行除推出押旧房买新房的首付款贷业务外,还推出质押首付款贷款业务,即借款人可以将向未到期的国债、定期存单等作为抵押物。押旧买新贷款的期限最长为15年,同时其贷款期限和抵押房产的房龄之和控制在20年内。贷款额度不处超过抵押房屋评估的60%,也不处超过新购住房价格的30%。质押贷款的期限最度不得超过质押物的到期日,贷款成数不得超过质押物价值的8成。工行的零首付不公可用于购置个人住房,还可用于购置商业用房。
相关法律短视频查看更多
相关普法查看更多
1,762人已浏览
173人已浏览
2,489人已浏览
4,659人已浏览
网友热门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