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问答
部分自行车交通法规如下 1.自行车与机动车一样实行右侧通行; 2.道路划分有机动车道、非机动车道和人行道的,机动车、非机动车、行人实行分道通...
高速公路行驶速度规定如下:1。机动车在高速公路上正常行驶时,最低时速不得低于60公里。最高时速,小客车不得高于120公里;大客车。货车不得高...
大家都在问查看更多
交通法对电动自行车规定如下:(1)驾驶非机动车在道路上行驶应当遵守有关交通安全的规定。非机动车应当在非机动车道内行驶;在没有非机动车道的道路上,应当靠车行道的右侧行驶。 (2)残疾人机动轮椅车、电动自行车在非机动车道内行驶时,最高时速不得超过15公里。 (3)非机动车应当在规定地点停放。未设停放地点的,非机动车停放不得妨碍其他车辆和行人通行。 (4)驾驭畜力车,应当使用驯服的牲畜;驾驭畜力车横过道路时,驾驭人应当下车牵引牲畜;驾驭人离开车辆时,应当拴系牲畜。
自行车的通行规定:1、自行车与机动车一样实行右侧通行;2、道路划分有机动车道、非机动车道和人行道的,机动车、非机动车、行人实行分道通行,即:各行其道。3、有自行车道的,应当在自行车道内行驶;4、没有自行车道的,应当靠行车道的右侧(距右边1.5米内)行驶;5、有自行车道但被占用无法通行的,可借用相邻的机动车道通行,并在驶过被占用路段后迅速驶回自行车道;6、自行车不得进入高速公路行驶。市区道路,左边为机动车主道,中间为机动车辅道,右边为行人、非机动车道。行人/非机动车道上,左边为非机动车道,右边为行人道。混合道——机动车、非机动车、行人均有路权,一般的大型立交桥下都设有混合道.自行车横过机动车道的规定:1、在未设置非机动车信号灯和人行横道信号灯的路口,自行车和行人应当按照机动车信号灯的表示通行;2、应当下车推行通过;3、有人行横道或行人过街设施的,应当从人行横道或行人过街设施通过;4、没有人行横道、没有行人过街设施的或者不便使用行人过街设施的,在确认安全后直行通过。5、立交桥下的混合隧道(机动车、非机动车、行人可通行)6、人行天桥——单车可推行通过自行车其他规定:1、自行车载货:高不得超过离地1.5米,宽左右不得超车把0.15米,长前端不得超出车轮、后不得超出车身0.3米。2、不得载人(12岁以下儿童例外)。3、独轮自行车或2人以上骑行的自行车不得上路。4、未满12周岁不得独自骑行上路。5、不得醉酒驾驶。6、不得牵引、攀扶其他车辆,不得扶身并行、双手离把骑行。7、不得加装动力装置。相关处罚:1、骑自行车违反交通安全法的,可处警告或罚款5-50元,拒绝接受罚款的,可扣留自行车。2、骑自行车违法被交警查获,骑车人无自行车合法来源证明的,交警可以扣留自行车。交通事故:1、机动车与自行车、自行车与自行车或行人发生交通事故,未造成人身伤亡,事实成因清楚的,应先撤离现场,再协商赔偿。有争议的,报警。2、机动车与自行车发生交通事故的,由机动车一方承担赔偿责任(非法律责任);但有证据证明自行车违反道路交通安全法的,机动车已采取必要处置措施的,减轻机动车一方的赔偿责任。交通事故认定原则:1、一般遵从:路权原则和安全原则。2、路权原则,即:各行其道。有明确规定交通参与者应遵守的,属低级原则。3、安全原则,即:行为责任意识。没有明确具体规定但行为人应预见到行为后果的,属高级原则。4、一般来说,违反低级原则的责任大,违反高级原则的责任小。事故责任的认定:1、交警是根据当事人的行为对发生事故所起的作用及过错程度定责的:一方过错,全责;双方过错,根据过错的作用、程度,定主次、同等责任;各方均无过错,属意外,各方均无责;一方故意,他方无责。2、无法认定事故过错责任的,事故认定书只载明已知事故情况、事实。3、事故认定书是交警对事故成因、过错责任的认定和行政裁决的法律文书,可作为法庭证据使用,可作事故损害赔偿调解的依据。事故损害赔偿问题:1、事故损害赔偿有三种方式:双方自行协商、交警调解、法院裁定。2、轻微事故可双方自行协商赔偿;3、一般事故若双方同意由交警调解的,双方应书面向交警申请;4、凭交警的事故认定书向法院提起民事诉讼;5、调解未达成协议或调解生效后当事人不履行的,另一方当事人可向法院提起民事诉讼。
运输易燃、易爆、剧毒、放射性等危险物品的车辆通行高速公路应当悬挂明显标志,在最右侧行车道行驶;通过高速公路跨越长江的桥梁、隧道,应当符合国务院《公路安全保护条例》的有关规定,并按照指定的时间和速度行驶。暴风雨、雷电、冰雪、雾天和重大节日、重要活动期间,禁止剧毒化学品、爆炸物品运输车辆通行高速公路。公安机关、交通运输部门依法对危险物品运输车辆通行高速公路进行监督检查时,高速公路经营管理单位应当予以配合。运输危险物品车辆发生事故,当事人应当立即报告公安机关或者有关部门。安监、公安、交通运输、卫生、环保、质监等部门以及高速公路经营管理单位,应当在当地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的统一指挥下,协作配合开展事故抢险救援工作。
相关法律短视频查看更多
相关普法查看更多
504人已浏览
1,171人已浏览
3,273人已浏览
3,477人已浏览
网友热门关注
10963位在线律师最快3分钟内有回复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