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问答
第一阶段:起诉阶段。这一阶段包括以下三个程序: 1、原告向人民法院递交起诉书、副本及相关的证据; 2、人民法院接受原告提交的文件、材料,进行...
起诉离婚流程: 1、立案,法院在接到起诉状后,符合立案条件的,法院会在立案后5个工作日内将起诉状副本送达给当事人的配偶。当事人的配偶在接到起...
大家都在问查看更多
提起诉讼至离婚判决生效,要经历三个必经阶段。第一阶段:起诉阶段。这一阶段包括以下三个程序: 1、原告向人民法院递交起诉书、副本及相关的证据; 2、人民法院接受原告提交的文件、材料,进行审查; 3、经审查起诉符合法律规定、要求,作出受理决定并立案,反之则退回原告文件及材料,并告之不予受理的理由。第二阶段:答辩阶段。1、人民法院决定立案之日起五日内将原告的起诉书副本送达被告,并告知被告作出书面答辩;2、被告自收到人民法院送达的起诉书副本之日起十五日内作出书面答辩。被告在十五日内不提出答辩,人民法院照常审理案件并作出判决。如果被告确因非个人意志的原因在十五日内不能作出答辩,可以据实向人民法院申请,请求延期,人民法院院长可以作出延期的决定。第三阶段:阶段。离婚诉讼这一阶段进入离婚诉讼的实质性阶段,主要是审查证据,查明案情,分清是非,确认当事人的权利、义务。它包括以下几个程序:1、起草;2、准备诉讼所需要的证据;3、向有管辖权的递交起诉状和证据; 4、法院决定是否受理该诉讼; 5、法院受理该离婚诉讼案件之后,在法定时间内向对方发送起诉状副本; 6、法院安排开庭时间并向双方发送传票; 7、开庭:双方均可以委托律师或者其他专业人士代理诉讼(一般情况下离婚当事人必须到庭,如果因特殊原因实在不能到庭,必须向法庭出具是否离婚的书面意见); 8、法院依照原告方的诉讼请求和双方提交的证据情况对是否准予离婚,以及如何分割财产,问题如何解决等问题作出判决。
法院离婚诉讼程序为:原告向人民法院递交起诉书及相关证据起诉;人民法院进行审查决定是否立案;立案后人民法院将原告的起诉书副本送达被告,被告作书面答辩;开庭审理;不服判决的提起上诉。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一百二十二条规定,当事人起诉到人民法院的民事纠纷,适宜调解的,先行调解,但当事人拒绝调解的除外。 第一百二十三条规定,人民法院应当保障当事人依照法律规定享有的起诉权利。对符合本法第一百一十九条的起诉,必须受理。符合起诉条件的,应当在七日内立案,并通知当事人;不符合起诉条件的,应当在七日内作出裁定书,不予受理;原告对裁定不服的,可以提起上诉。
向有管辖权的人民法院提起诉讼。当事人提起诉讼的,应当提交下列材料:(一)起诉人、自诉人是自然人的,应当提交身份证明复印件;起诉人、自诉人是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应当提交营业执照或者组织机构代码证复印件、法定代表人或者主要负责人的身份证明;法人或者其他组织不能提供组织机构代码的,应当提供组织机构注销的说明;(二)委托起诉或者代为告诉的,应当提交授权委托书、代理人身份证明、代为告诉人身份证明等相关材料;(三)具体明确足以使被告或者被告人与他人不同的姓名、姓名、住所等信息;(四)起诉书原件及与被告或者被告人及其他当事人数量一致的复印件;(五)与申请有关的证据或者证明材料。民事诉讼一审程序1。起诉,即向有管辖权的法院立案庭提交诉状。2、立案审查符合立案条件,通知当事人7日内支付诉讼费,交费后立案;不符合立案条件的,裁定不予受理。裁定驳回起诉不服的,应当在10日内向上级人民法院提出上诉。受理后,法院应当在5日内将起诉状复印件送达对方,对方应当在15日内答辩,并通知当事人交换证据。根据当事人的申请,可以做出财产保全裁定,并立即开始执行。3、提前3天通知当事人开庭时间、地点和承办人;公开审理的案件应当提前3天公布。4、开庭审理宣布开庭,核对当事人身份,宣布合议庭成员,告知当事人权利义务,询问是否申请回避。法院调查:当事人陈述案件事实。5、判决。开庭后一段时间内,法院作出判决。在收到判决书后15日内,如果对判决结果不服,可以提起上诉。如果服刑,判决生效后,履行期满后,可以申请强制执行。举证质证:告知证人权利义务,证人作证,宣读未出庭证人证言,出示书证、物证、视听资料;双方对证据材料发表意见。
相关法律短视频查看更多
相关普法查看更多
165人已浏览
283人已浏览
136人已浏览
233人已浏览
网友热门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