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法规
相关问答
行贿罪的认定: 1、主体是一般主体; 2、主观方面表现为直接故意; 3、客体是国家机关的正常管理和公职人员的职务行为的不可收买性; 4、客观...
认定行贿罪主要从四个方面进行认定,包括客体、客观方面、主体、主观方面这四个方面: (一)客体要件 本罪的客体是复杂客体。其中,主要客体是国家...
大家都在问查看更多
认定行贿罪,应注意以下两个问题:1.与馈赠礼物的界限其关键还是看行为人在给予国家工作人员礼物时,主观上是否有利用国家工作人员职务上的便利,为自己谋取不正当利益的犯罪目的。2.罪与对公司、企业人员行贿罪的界限两者的区别主要在于: (1)犯罪主体不同。行贿罪只能由自然人实施;而对公司、企业人员行贿罪则既可以由自然人实施,也可以由单位实施。 (2)犯罪客体和对象不同。行贿罪侵犯的客体是公务行为的廉洁性,犯罪对象只限于国家工作人员;而对公司、企业人员行贿罪侵犯的客体主要是、企业的管理秩序,犯罪对象只能是公司、企业中除国家工作人员以外的工作人员。
1、行贿罪侵犯的客体是国家工作人员公务行为的廉洁性。 2、行贿罪在客观方面表现为行为人给予国家工作人员以财物的行为。与受贿的形式相对应,行贿也分为两种情形:一是行为人主动给予受贿人以财物。在这种情况下,无论行为人意图谋取的正当利益是否实现,均不影响行贿罪的成立。二是行为人因国家工作人员索要而被动给予其财物。 在这种情况下,如果行为人是因被国家工作人员勒索而被迫交付财物,只有在行为人获得不正当利益的情况下,才能构成行贿罪。如果没有获得不正当利益的,不是行贿。此外,根据刑法第389条第2款之规定,在经济往来中,违反国家规定,给予国家工作人员以财物,数额较大的,或者违反国家规定,给予国家工作人员以各种名义的回扣、手续费的,也应以行贿论处。 3、行贿罪的主体是一般主体,即年满16周岁、具有刑事责任能力的自然人均能成为行贿罪的主体。 4、行贿罪在主观方面表现为故意,并且具有谋取不正当利益的犯罪目的。根据1999年3月4日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联合制发的通知,“谋取不正当利益”,是指谋取违反法律、法规、国家政策和国务院各部门规章规定的利益,以及要求国家工作人员或者有关单位提供违反法律、法规、国家政策和国务院各部门规章规定的帮助或方便条件。根据这一规定,“不正当利益”应当包括两个方面: (1)非法利益。即违反法律、法规、国家政策和国务院各部门规章规定的利益。 (2)要求他人或者单位提供违法的帮助或者方便条件索取得的利益。 文章中给您详细的解释了国家对于行贿受贿的相关法律规定,并且行贿不只是集体或组织可以做,对于个人来讲,也可以进行行贿受贿,那么这就对相关的部门监管提供了一定的难度,也就能够了解对于相关的立案标准有多么的严重。
行贿罪的认定主要从四个方面进行,包括对象、客观方面、主体方面和主观方面:(客体要件本罪的客体是复杂的客体。其中,主要客体是国家工作人员的诚信;次要客体是国家经济管理的正常活动。此外,贿赂罪的犯罪对象是财产。这里所说的财产和受贿罪中的财产是一样的。(二)客观要件本罪的客观方面是:为了谋取不正当利益,给国家工作人员财产,或者在经济交流中给国家工作人员各种名义的回扣和手续费。上述行为必须达到一定的界限才能构成犯罪。(体要件本罪的主体为一般主体。包括自然人和单位。(4)主观要件本罪主观上表现为直接故意。也就是说,明知自己的行为是收购国家工作人员和其他依法从事公务的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关注自己谋取不正当利益,意图谋取不正当利益。
相关法律短视频查看更多
网友热门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