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提问

特色服务

法律大讲堂

用户中心

窃后遭人讹诈,为脱身施以暴力行为的行为应如何定性

2021-10-22
主客观统一的刑事责任原则,其基本意义是对犯罪嫌疑人、被告人追究刑事责任,必须同时具备主客观两方面的条件。罪犯以非法占有为目的,用撬门入室的方法偷窃他人的财产。在得到盗窃后逃跑的过程中,行人来阻止的话就会施暴。行人阻止犯罪者逃跑主观上有欺诈成分,但刑法确定的犯罪者客观统一原则是以犯罪嫌疑人犯罪的主观愿望与客观表现是否一致为基准,不是根据受害者的主观愿望和心情来衡量。对于罪犯来说,实施暴力的目的很明显,那就是尽快逃脱,逃避法律的制裁。因此,其行为符合刑法第二百六十九条规定的,应根据型抢劫罪定罪。

相关法规

《刑法》第263条,以暴力、胁迫或者其他方法抢劫公私财物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或者死刑,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 (一)入户抢劫的; (二)在公共交通工具上抢劫的; (三)抢劫银行或者其他金融机构的; (四)多次抢劫或者抢劫数额巨大的; (五)抢劫致人重伤、死亡的; (六)冒充军警人员抢劫的; (七)持枪抢劫的; (八)抢劫军用物资或者抢险、救灾、救济物资的。

相关问答

赵丽、章法...等95位律师接受在线咨询

有问题 立即在线问律师

点击提问 快速获得指导

婚姻/债务/工伤/合同/刑事....最快3分钟内有回应

大家都在问查看更多

相关法律短视频查看更多

相关普法查看更多

看完还不明白?马上在线问一下吧!

点击提问 快速获得指导

网友热门关注

法师兄 专业问答 详情

10963位在线律师最快3分钟内有回复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