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问答
拆迁过程中渎职犯罪损失的认定:根据我国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渎职犯罪造成的经济损失包括直接经济损失和间接经济损失,但仅限于渎职犯罪或与渎职犯...
渎职罪是指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性和不正当行为,滥用职权,侵犯职务,妨碍国家机关的正常活动,损害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的职务活动客观公正...
大家都在问查看更多
1、“经济损失”,是指渎职犯罪或者与渎职犯罪相关联的犯罪立案时已经实际造成的财产损失,包括为挽回渎职犯罪所造成损失而支付的各种开支、费用等。 2、立案后至提起公诉前持续发生的经济损失,应一并计入渎职犯罪造成的经济损失。
按照滥用职权行为实施前既有的公共财产、国家和人民利益的损失金额来认定。损失金额包括与行为有直接因果关系造成的财产损毁、减少的实际价值和由此引起和牵连的其他损失。 《刑法》第三百九十七条规定,国家机关工作人员滥用职权或者玩忽职守,致使公共财产、国家和人民利益遭受重大损失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情节特别严重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本法另有规定的,依照规定。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徇私舞弊,犯前款罪的,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情节特别严重的,处五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本法另有规定的,依照规定。
我国刑法关于渎职犯罪的规定中,有许多罪名要求造成“重大损失”。如何正确理解和适用“重大损失”是查办渎职犯罪司法实践中的焦点问题,争议颇多。笔者结合2013年《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办理渎职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一)》(下称《解释一》),对渎职犯罪案件办理中认定“重大损失”进行探讨。“造成恶劣社会影响”应进一步明确《解释一》第1条第1款规定了认定为“致使公共财产、国家和人民利益遭受重大损失”的情形,对其中第3项“造成恶劣社会影响的”如何理解和认定,由于没有明确的操作标准,办案人判断起来是个难题,不利于打击渎职犯罪。笔者认为,所谓“造成恶劣社会影响”,表面上是主观评价标准,但事实上是以一定的客观事实为评价基础的,是一个主观见诸客观的认识过程、评价过程,最终得出客观性的结论。如何认定“造成恶劣社会影响的”,笔者建议参考以下标准:一是造成一定地区群众集体上访,影响社会正常秩序的;二是引发媒体广泛关注和传播,在社会上产生较大不良影响的。
相关法律短视频查看更多
相关普法查看更多
156人已浏览
162人已浏览
258人已浏览
127人已浏览
网友热门关注
10963位在线律师最快3分钟内有回复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