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法规
相关问答
1、客体要件 本罪侵犯的客体是复杂客体:既侵犯了他人的人身权利,也侵犯了司法机关的正常活动。 2、客观要件 客观要件表现为捏造他人犯罪的事实...
一、什么叫诬告陷害罪诬告陷害罪,是指捏造事实诬告陷害他人,意图使他人受刑事追究,情节严重的行为。二、如何正确认定诬告陷害罪(一)罪与非罪1、...
大家都在问查看更多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四十三条:捏造事实诬告陷害他人,意图使他人受刑事追究,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造成严重后果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最高司法机关认定该条规定的犯罪是诬告陷害罪。 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犯前款罪的,从重处罚。 不是有意诬陷,而是错告,或者检举失实的,不适用前两款的规定。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犯本罪的,从重处罚。《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四十三条第二款。
《刑法》第二百四十三条、第17条的规定,诬告陷害罪的主体是任何年满16周岁、具有刑事责任能力的自然人,即属于一般主体。但是,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犯诬告陷害罪的,从重处罚;虽已年满16周岁但不满18周岁的人犯诬告陷害罪的,应当从轻或者减轻处罚;“因不满16周岁不予刑事处罚的,责令他的家长或者监护人加以管教;在必要的时候,也可以由政府收容教养。处罚规定只适用于诬告陷害罪既遂,而诬告陷害罪之预备、未遂和中止都规定在刑法总则之中,因此探讨诬告陷害罪之预备、未遂和中止的处罚,必须结合刑法总则的有关规定。依照刑法第22条、第23条、第24条、第243条的规定,对于诬告陷害罪预备,可以比照诬告陷害罪既遂从轻、减轻处罚或者免除处罚;对于诬告陷害罪未遂,可以比照诬告陷害罪既遂从轻或者减轻处罚;对于诬告陷害罪中止,如果没有造成损害的,应当免除处罚,如果造成损害的,应当减轻处罚。除上述规定之外,刑法总则规定之自首、立功等刑罚具体适用制度也能适用于诬告陷害罪。就自首而言,刑法第67条规定:“犯罪以后自动投案,如实供述自己的罪行的,是自首。对于自首的犯罪分子,可以从轻或者减轻处罚。其中犯罪较轻的,可以免除处罚。被采取强制措施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和正在服刊的罪犯,如实供述司法机关还未掌握的本人其他罪行的,以自首论。”就立功而言,刑法第68条明文规定:“犯罪分子有揭发他人犯罪行为,查证属实的,或者提供重要线索,从而得以侦破其他案件等立功表现的,可以从轻或者减轻处罚;有重大立功表现的,可以减轻或者免除处罚。犯罪以后自首又有重大立功表现的,应当减轻或者免除处罚。
一)诬告陷害罪的认定 1、诬告陷害罪与非罪的界限 (1)本罪与错告、检举失实的界限。《刑法》第138条第2款规定,不是有意诬陷,而是错告,或者检举失实的,不构成本罪。两者的区别就在于,错告和检举失实主观上不具有陷害他人的目的,客观上也不具有捏造犯罪事实的行为。 (2)本罪与一般诬告陷害行为的界限。两者的界限主要是情节是否严重。对一般诬告陷害行为,应给予必要的批评教育或行政处分,但不构成犯罪。所谓情节严重,一般是指使他人的名誉及司法机关的名誉受到严重的损害;被害人已被错误地追究刑事责任;严重干扰了司法机关的正常活动;手段恶劣,动机卑鄙等。 2、本罪与诽谤罪的界限 (1)两者的相同之处在于都实施的是捏造事实的行为。其区别在于: (2)直接客体不同。前者是他人的人身权利和司法机关的正常活动;后者则是他人的人格和名誉权。 (3)捏造的内容和行为的方式不同。前者表现为捏造事实并向有关机关进行告发;后者是捏造并散布足以损害他人人格和名誉的虚假事实。 (4)犯罪目的不同。前者是为了使他人受到刑事处分;后者则是为了损害他人的人格和名誉。 3、本罪的数罪问题 为诬告陷害他人,实施其他犯罪,然后进行告发,诬告陷害他人的,应以数罪论处。如果只实施了其他犯罪,尚未来得及告发,只能以其实施并构成犯罪的犯罪论处,意图陷害他人则可以作为量刑情节。 (二)诬告陷害罪如何处罚 根据《刑法》第243条的规定,犯本罪的,处3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造成严重后果的,处3年以上或10年以下有期徒刑。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犯本罪的,从重处罚。 诬告陷害罪与非罪的界限主要在于是否故意,而这点我们可以从行为人的客观行为进行判断;其与诽谤罪的区别经过细细比较也不难划清界限。通过上述介绍,相信您对诬告陷害罪的认定以及诬告陷害罪如何处罚有了较为清醒地认识,如果还遇到相关的困难,您不妨找刑事辩护方面的律师详细咨询。
相关法律短视频查看更多
相关普法查看更多
182人已浏览
147人已浏览
231人已浏览
145人已浏览
网友热门关注
10963位在线律师最快3分钟内有回复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