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问答
1. 专利的保护包括三种类型:发明专利、实用新型专利和外观设计专利。专利权人拥有制造权、使用权、许诺销售权、销售权、进口权、转让权和许可使用...
商号是商品生产经营者为了盈利目的而创造的一种独特的名称,与一般民事名称有显著区别。作为商品生产经营者资信状况、经营风格和特色的象征,商号的使...
大家都在问查看更多
知识产权是指个人或组织对其产生的智力劳动成果所享有的专有权利,这种权利一般只在有限的时间内有效。各种智力创造,如发明、文学和艺术作品,以及在商业中使用的标志、名称、图像以及外观设计,都可以被视为某个人或组织所拥有的知识产权。根据智力成果的不同,知识产权可以分为著作权、商标权、专利权、发明权、发现权等。 根据中国《民法典》第五章第三节的规定,《民法典》第九十四条明确了公民和法人享有著作权(版权)的权利,其中包括依法署名、发表、出版、获得报酬等。第九十五条则明确了公民依法取得的专利权受法律保护。第九十六条规定了法人、个体工商户、个人合伙依法取得的商标专用权受法律保护。第九十七条则明确了公民对自己的发现享有发现权,发现人有权申请领取发现证书、奖金或者其他奖励。此外,《民法典》还规定了公民对自己的发明或其他科技成果,有权申请领取荣誉证书、奖金或者其他奖励。
只要作品符合以下三个条件,即可获得知识产权法法律保护:第一,具有某种精神方面内容,即作品要具有某种思想或者美学方面的精神内容;第二,上述精神内容需要通过一定的表达形式表达出来,停留在大脑里的构想还不能称作作品,必须要要有具体的表达,另外,必要要在外部世界中产生出来,但是否像录音或者写作那样保存下来还是像歌唱或者演说那样即兴而作转瞬即逝的,在所不论;第三,要具有独创性,即通过个体的智力劳动完成的作品。
如果公民的著作权属于其终身,且在死后50年内受到保护,那么公民死亡后,其财产权利中的保护期限将与其终生相加。根据我国《著作权法》第十九条的规定,公民死亡后,如果其著作财产权在保护期限内,则应依照民法典的规定转移。也就是说,公民的财产权利属于其遗产范围,可以由其继承人根据民法典的规定继承。需要注意的是,公民的人身权、署名权、修改权和保护作品完整权是不能继承的。如果公民的著作权既没有人继承又没有人受遗赠,那么上述四项权利由著作权行政管理部门保护。 关于发表权,如果作者生前未发表作品,且作者未明确表示不发表,那么在作者死亡50年内,发表权可以由继承人或者受遗赠人行使。如果作者去世后,继承人或第三人可以依据作者的遗嘱、遗赠扶养协议或法定继承的规定取得著作权,成为著作权主体。通常情况下,著作财产权可以继承,人身权利不能继承。然而,关于死者生前未发表的作品,继承人能否行使发表权以及是否享有遗作的著作权的问题,各国规定不一。大多数国家著作权法均规定,凡作者生前未发表也未在遗嘱中明确是否发表的作品,遗作的发表权可由作者的继承人行使。对于遗作的著作权,多数英美法系国家规定可由继承人行使,遗作的有效期为作品发表之日起若干年,如英国《著作权法》第95条的规定。大陆法系国家一般认为在这种情况下,遗嘱执行、继承人或受遗赠人可以行使遗作的发表权,但是只能享有作品的用益权。如法国《著作权法》第19条、21条的规定。 我国《民法典》第三条规定,遗产包括“公民的著作权(版权)、专利权中的财产权利”。通常情况下,继承人对著作权的继承主要是继承作者死亡后剩余的有效期间的著作财产权。在作者死亡至著作权有效期届满这段时间内,继承人可以享有原作者的著作财产权。因此,我国《著作权法》第19条第1款规定:“著作权属于公民的,公民死亡后,其本法第10条第1款第5项至第17项规定的权利在本法规定的保护期内,依照《民法典》的规定转移。”据此,因继承而取得著作权财产权的人,能成为著作权法律关系的主体。
相关法律短视频查看更多
相关普法查看更多
24人已浏览
23人已浏览
23人已浏览
16人已浏览
网友热门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