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问答
对于顶替者,其主观上是为了包庇他人犯罪,构成犯罪的,应当以刑法第三百一十条包庇罪追究刑事责任。 在司法实践中,明知是犯罪的人而不向司法机关检...
对于顶替者,其主观上是为了包庇他人犯罪,构成犯罪的,应当以刑法第三百一十条包庇罪追究刑事责任。 在司法实践中,明知是犯罪的人而不向司法机关检...
大家都在问查看更多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交通肇事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三条规定:"交通肇事后逃逸",是指行为人在发生交通事故后,为逃避法律追究而逃跑的行为。从该解释可以看出:首先,行为人要有交通肇事后逃跑的行为;其次,行为人交通肇事后逃跑的目的是为了逃避法律追究。行为人在交通肇事后找人顶罪,在一般情况下,行为人在交通事故发生后当即离开现场。即使他在现场,也不会承认自己是肇事人,他肯定是找其他人来顶替自己的行为,由顶替人来承担自己的责任。因此,仍应认定是一种逃跑行为。行为人找人顶罪的目的是为了自己逃避法律的追究,是毫无疑问的。因此,行为人找人顶罪的行为应认定交通肇事后逃逸。 (2)有的行为人在找人顶罪后,感到内疚向公安交警部门投案,并如实供述交通肇事犯罪事实的行为。有观点认为,象这种情况就不能认定是为了逃避法律的追究,也就不能认定交通肇事后逃逸。笔者认为,事后自首这不影响交通肇事后逃逸的认定。就象有的盗窃犯,在窃得财物回家后感到不安又将所窃的财物主动退还失主,仍应认定其盗窃犯罪既遂一样。"交通肇事后逃逸"的法定量刑情节一旦形成,就不能回转。事后,行为人感到内心不安,主动到有关部门讲清问题,这是他原先在主观上逃避法律追究转变到主动接受处理的一个转换,也只能认定交通肇事逃逸后自首。交通肇事逃逸后自首,这是另一个法定的从轻量刑情节。因此,我们不能将后来的自首去否认他当时逃避法律追究的事实。”
根据法律规定,交通事故的替代者是违法的,涉嫌庇护犯罪,行为人为其提供隐藏的地方和财产,帮助其逃跑或者伪造证明庇护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控制;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
对于顶替者,其主观上是为了包庇他人犯罪,构成犯罪的,应当以刑法第三百一十条包庇罪追究刑事责任。 在司法实践中,明知是犯罪的人而不向司法机关检举、告发的,属于知情不举,一般不构成犯罪。但是实施了积极的帮助行为,则可能构成窝藏、包庇罪,伪证罪等。浙江省高级人民法院《关于在审理交通肇事刑事案件中正确认定逃逸等问题的会议纪要》规定,对顶替者,只有构成犯罪的,才以刑法第三百一十条包庇罪追究刑事责任。如果包庇情节显著轻微,可以不认为是犯罪。包庇情节轻微的,也可以免除刑罚。
相关普法查看更多
131人已浏览
155人已浏览
132人已浏览
490人已浏览
网友热门关注
10963位在线律师最快3分钟内有回复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