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问答
善意取得不适用占有改定,善意取得的适用对象是占有的委托物,不适用的对象是占有的脱离物,占有的脱离物包括遗失物,漂流物,埋藏物等不是基于权利人...
善意取得不适用情形,分别是:1、禁止和限制流通的动产;2、须经登记才能转让所有权的动产;3、被查封的财产。财产被查封后,当事人的处分权受到限...
大家都在问查看更多
无处分权人将不动产或者动产转让给受让人的,所有权人有权追回;除法律另有规定外,符合下列情形的,受让人取得该不动产或者动产的所有权: ⒈受让人受让该不动产或者动产时是善意; ⒉以合理的价格转让; ⒊转让的不动产或者动产依照法律规定应当登记的已经登记,不需要登记的已经交付给受让人。
这是个关于赃物善意取得的问题。 关于赃物善意取得的构成要件,除了适用善意取得的一般构成要件外,还应特别注意满足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受让人须从以下场所通过法律行为取得受让物:(1)由拍卖而取得受让物。所谓拍卖,既包括国家有关机关主持的强制拍卖,也包括一般的拍卖机构所主持的一般拍卖;(2)由公开市场取得受让物。这里的公开市场包括公营市场、百货公司、超级市场、一般商店、早市、夜市及庙会、展销会等;(3)由贩卖同种物品的商人处取得的受让物。 二是受让人须有偿取得受让物。受让人在公开场所通过交易取得受让物,必然要付出一定的代价,这符合市场交易的一般规则。如果受让人无偿取得受让物,对其不适用善意取得制度,对受让人没有任何损害,这也符合民法的公平原则。 三是受让人取得受让物时须为善意。善意取得以受让人的善意为前提,如果受让人无善意,则不存在善意取得的问题。所谓善意,指受让人“非因重大过失而不知让与人无让与的权利。”关于善意的判断方法,可采用主客观相结合的办法。具体而言,就是基于物权变动中的动产交付制度,建立动产物权占有推定规则,以此来确定受让人“善意”与否。客观上,受让人基于对动产占有的了解和信任而与非法处分人为交易行为,结合客观情事、交易经验、生活常识等加以判断,如无恶意证据,则推定受让人主观正当,为善意取得物权。如果完全要求原权利人承担受让人非善意的举证责任,对于原权利人而言有一定的困难,也是不公平的。因此,原权利人如果不能直接证明受让人的恶意,而证明受让人受让物权时,如有下列行为,也可推定其为恶意:(1)受让人主张不知,有悖于诚实信用原则的;(2)受让人以明显低于市场价格取得物权而无正常理由的;(3)受让人可以提供但拒绝提供无权处分人情况的;(4)无权处分人有明显可疑之处,而受让人过失未能得知的。
善意取得的例外有以下情形: 1、无偿的转让行为; 2、转让人和受让人采用占有改定方式的,由转让人继续占有动产的; 3、以转移物的请求权代替交付的。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三百一十三条规定,善意受让人取得动产后,该动产上的原有权利消灭,但善意受让人在受让时知道或者应当知道该权利的除外。
相关法律短视频查看更多
相关普法查看更多
14人已浏览
212人已浏览
1,806人已浏览
32人已浏览
网友热门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