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问答
根据我国刑法的有关规定,对于中止犯,没有造成损害的,应当免除处罚;造成损害的,应当减轻处罚。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十四条:在犯罪过程中...
对于未遂犯,可以比照既遂犯从轻或者减轻处罚。已经着手实行犯罪,由于犯罪分子意志以外的原因而未得逞的,是犯罪未遂。对于中止犯,没有造成损害的,...
大家都在问查看更多
对于中止犯,没有造成损害的,应当免除处罚;造成损害的,应当减轻处罚。 在法律上承认的犯罪中止必须具备以下的特征: 1、犯罪的行为人自己主观上放弃或者中止了继续犯罪的想法; 2、犯罪行为人不仅有中止犯罪的想法,同时中止了继续犯罪的行为; 3、中止犯罪必须是发生在行为人犯罪的过程中,而不是犯罪之外的其他过程中; 4、犯罪中止必须是行为人有效停止了犯罪的行为,同时避免了一些更严重的结果。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十四条
我国《刑法》第24条第二款规定:“对于中止犯,没有造成损害的,应当免除处罚;造成损害的,应当减轻处罚。”第一、对中止犯必须从宽处罚,是我国刑法关于处罚中止犯的基本精神和立法原则。因此,不论犯罪行为的性质如何,也不论犯罪行为造成的现实危害怎样,只要构成中止犯,就必须对其免除或者减轻处罚。第二、对于中止犯,没有造成损害的,应当免除处罚。因为中止犯既然自动放弃犯罪,表明其主观恶性大为减少;没有造成损害,说明客观上对社会没有造成危害,从而应当免除处罚。这样做,可以鼓励实施犯罪行为的人,悬崖勒马,因而有助于防止犯罪结果发生。第三、对于中止犯,造成损害的,应当减轻处罚。因为造成损害,说明行为人还具有一定的社会危害性,所以不应免除处罚,而应当减轻处罚。
对于犯罪中止是否可以免于处罚需要根据具体情况来进行判断。 依据我国《刑法》第二十四条的规定,犯罪嫌疑人在实施刑事犯罪的过程中,自动放弃犯罪行为,未造成危害的,可以免于刑事处罚。造成损害的,应当减轻处罚。
相关法律短视频查看更多
相关普法查看更多
154人已浏览
130人已浏览
180人已浏览
100人已浏览
网友热门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