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问答
区分故意伤害致死与过失致死罪的关键是行为人主观上有无伤害的故意。过失致死时,行为人主观上既无杀人故意,也无伤害故意。故意伤害致死显然以具有伤...
故意杀人罪与故意伤害致人死亡如何认定,故意杀人罪是行为犯,只要行为人实施了故意杀人的行为,就构成故意杀人罪。由于生命权利是公民人身权利中最基...
大家都在问查看更多
根据《刑法》第234条的规定,故意伤害致人死亡起刑为10年,适用死刑。在刑事诉讼事务中,“以犯罪嫌疑人对被害人及家属积极作出民事赔偿作为酌定情节在量刑中被充分考虑”已在司法实践中被普通运用。因此,民事赔偿部分的解决将直接影响对犯罪嫌疑人判处实刑的期限。 就故意伤害(致死)的案件而言,如在基层法院提起公诉,则一般对犯罪嫌疑人比较有利,既不会判处无期以上徒刑,如果积极赔偿,则一般在12年左右;如在中院提起公诉,即使积极赔偿,最终也会使用上刑限。 我国《刑法》第二百三十四条第一款规定:“故意伤害他人身体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犯前款罪,致人重伤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致人死亡或者以特别残忍手段致人重伤造成严重残疾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或者死刑。本法另有规定的,依照规定。 225/20200225071306398.jpg"style="width:600px;height:360px;"/>
故意杀人罪与故意伤害致人死亡如何认定,故意杀人罪是行为犯,只要行为人实施了故意杀人的行为,就构成故意杀人罪。由于生命权利是公民人身权利中最基本、最重要的权利,因此,不管被害人是否实际被杀,不管杀人行为处于故意犯罪的预备、未遂、中止等哪个阶段,都构成犯罪,应当立案追究。这两种犯罪容易混淆的主要是伤害致死与故意杀人罪的既遂,和伤害罪的既遂与故意杀人未遂两种情况。伤害致死与杀人既遂在客观方面都产生了死亡结果,但其主观要件的内容不同,前者为故意伤害他人,后者为故意剥夺他人生命。伤害既遂与故意杀人未遂,虽然只产生了伤害结果,但其主观要件的内容不同,前者为故意伤害,后者为故意剥夺他人生命。如何判断行为人故意的内容,是一个复杂细致的问题。必须坚持主客观相一致的原则,既要考虑行为人的认识水平、行为能力,也要考虑作案时的客观环境,作案的全过程。只有在把全部案件事实搞清的基础上,才能准确判明行为人主观要件的具体内容。
而非故意伤害致死定罪,那就按过失罪。比如甲以暴力手段致人死亡。,想象竞合的情况就是故意伤害罪和故意杀人罪竞合,比如把人打蒙了、事后有没有采取施救等等。当然英美法系的审理会引入陪审员,也就是犯罪实施者实施过程中受控情况,就是受害人死了,考虑实际结果。这其实就是一个情节的问题,法官需要根据自身判断进行定罪。但是实际上在定罪过程中。,去判断按从重原则的意思就是无论想象竞合也好,是表现为主观上以剥夺他人生命为最终目标的,法条竞合也罢。假如甲并未预料自己的暴力会促使受害人死亡的,统统按最重的罪判刑。比如说有没有使用致命武器,按照陪审员的判断来定罪,也就是故意伤害致死,那就按故意杀人定罪,还是某些客观因素导致受害人死亡、有没有攻击要害,失足摔死
相关法律短视频查看更多
相关普法查看更多
193人已浏览
201人已浏览
277人已浏览
198人已浏览
网友热门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