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问答
构成交通肇事逃逸应具备以下三个条件: 一、时间上当事人知道已经发生交通事故。 二、当事人主观上认是为逃避法律责任。 三、已经离开交通事故现场...
一、交通肇事后离开现场短时间内返回,称之为“逃离事故现场”。但其并非明确的法律概念,不能等同于“肇事逃逸”。“肇事逃逸”是指肇事后故意逃跑逃...
大家都在问查看更多
发生交通事故后逃逸的,如果尚未构成犯罪,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可以对其处以200元以上元以下罚款的行政处罚。并由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吊销机动车驾驶证,且终生不得重新取得机动车驾驶证。肇事逃逸是交通肇事罪从重处罚的情节。交通肇事后逃逸,并已构成交通肇事罪的,将受到3年以上-7年以下有期徒刑的刑事处罚。如果因逃逸致人死亡的,将受7年以上有期徒刑的处罚。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一百三十三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修订)》第一百三十三条 《道路交通安全法》第九十一条
1、交通事故当事人对事故事实无争议,撤离现场自行协商解决,达成协议,并留下真实姓名、联系方式后,一方反悔并报案的; 2、交通事故当事人为及时抢救事故伤者,标明车辆和伤者位置后驾车驶离现场并及时报案的
一、交通肇事后离开现场短时间内返回,称之为“逃离事故现场”。但其并非明确的法律概念,不能等同于“肇事逃逸”。“肇事逃逸”是指肇事后故意逃跑逃避法律追究的行为,如果交通肇事者很快返回事故现场并积极救治伤者,并报警处理,其行为不属于“肇事逃逸”,交警部门一般在事故责任认定书中也不会认定为肇事逃逸。 二、交通肇事逃逸是指机动车驾驶员在发生交通事故的同时,擅自逃离事故现场,使交通事故所引起的民事、刑事、行政责任无法确定,其目的在于推卸、逃脱责任的行为。随着交通运输业的迅速发展,交通事故逃逸案件也呈上升趋势,严重扰乱了正常的交通秩序。根据法律规定,交通肇事后逃逸要严惩,如交通肇事犯罪案件,犯罪后逃逸的,处三年以上有期徒刑,逃逸致人死亡的,处七年以上有期徒刑。交通肇事逃离现场又返回不属肇事逃逸,其属于逃离现场。
相关法律短视频查看更多
相关普法查看更多
211人已浏览
135人已浏览
124人已浏览
159人已浏览
网友热门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