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法规
相关问答
司法实践中,大部分的犯罪都是以作为形式出现的,但也存在不作为形式的刑事违法行为。那么不作为是否构成徇私枉法罪呢? 就徇私枉法罪而言,司法工作...
1、没有徇私不构成徇私枉法罪。 2、徇情枉法,对明知是无罪的人而使他受追诉、对明知是有罪的人而故意包庇不使他受追诉,或者在刑事审判活动中故意...
大家都在问查看更多
1、客观要件本罪在客观方面表现为在刑事诉讼中徇私、徇情枉法的行为、所谓徇私、徇情枉法,是指出于个人目的,为了私利私情,而故意歪曲事实,违背法律作错误裁判。根据本条规定,徇私徇情可以表现为下列几种基本形式,即:(1)对明知是无罪的人使他受追诉。(2)对明知是有罪的人而故意包庇不使他受追诉。所谓有罪的人,是指构成犯罪且应当依法追究其刑事责任的人。(3)在刑事审判活动中故意违背事实和法律作枉法裁判。2、客体要件本罪侵犯的客体是国家司法机关的正常活动。司法机关是人民民主专政的重要工具,是国家机构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保护人民、打击敌人,制裁犯罪,保护社会主义四化建设的职能。司法工作人员,手中握有执法权,依法享有侦查、预审、逮捕、起诉、审判的权力。这就需要他们在执法时,刚正不阿,忠于国家和人民的利益,忠于法律制度,忠于事实真相,严格依法办事,力求做到事实清楚,证据确凿,定性准确,程序合法,不枉不纵。如果他们滥用职权徇私枉法,就会破坏国家司法机关的正常活动,损害它在人民群众中的威信,破坏社会主义法制。所谓司法机关是指行使国家赋予审判和法律监督权力的机关。在我国是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和公安机关的总称。人民法院是国家的审判机关,依法行使审判权;人民检察院是国家的法律监督机关,依法行使检察权;公安机关是公安机关,负责部分刑事案件的侦查、拘留、预审。公、检、法三机关实行分工负责、互相配合、互相制约。3、主体要件本罪的主体是特殊主体,即司法工作人员。根据本法第94条规定:司法工作人员是指有侦查、检察、审判、监管职责的人员。本罪的主体主要是司法工作人员中从事侦查、检察、审判工作的人员。包括公安、国安、监狱、军队保卫部门、人民检察院中的侦查人员;人民检察院包括铁路运输检察院、林业检察院等专门检察院的检察人员;人民法院的审判人员。非上述机关人员或者虽为上述机关中的工作人员但不负有侦查、检察、审判、监管职责如工会、党委、司法行政等人员,一般也不能成为本罪主体,构成本罪的,必是共同犯罪。侦查人员,即对刑事案件行使侦查权的专门机关的工作人员,如公安机关和人民检察院负责侦查工作的人员。其职权是搜集证据,揭露和证实犯罪,查缉犯罪嫌疑人,并实施必要的强制措施。检察人员,主要是指检察员或负有检察职责的人员。他们的职责是对检察院直接受理和公安机关移送的刑事案件进行侦查、补充侦查、审查起诉、提起公诉和出庭支持公诉等,根据宪法和法律的规定,对公安机关的侦查、人民法院的审判活动以及案件判决、裁定的执行和监狱、看守所、劳改等是否合法,实行监督。审判人员,是指在法院行使审判权的工作人员。只有上述人员,才有可能在立案、侦查、预审、起诉、审判活动中徇私枉法、徇情枉法。4、主观要件本罪在主观方面表现为故意,过失不构成本罪。犯罪的目的是放纵罪犯,或者冤枉好人,动机是徇私、徇情,具体表现多种多样:有的是图谋私利,贪赃受贿;有的是报复陷害他人;有的是徇私情,袒护、包庇亲友;有的是横行霸道,逞威逞能等。
(一)徇私枉法罪的概念徇私枉法罪,是指司法工作人员徇私枉法、徇情枉法,对明知是无罪的人而使他受追诉,对明知是有罪的人而故意包庇不使他受追诉或者在刑事审判活动中故意违背事实和法律作枉法裁判的行为。(一)徇私枉法罪的构成特征1、犯罪客体本罪侵犯的客体是国家司法机关的正常活动。所谓司法机关是指行使国家赋予审判和法律监督权力的机关。2、犯罪客观方面本罪在客观方面表现为在刑事诉讼中徇私、徇情枉法的行为。所谓徇私、徇情枉法,是指出于个人目的,为了私利私情,而故意歪曲事实,违背法律作错误裁判。根据相关司法解释,涉嫌下列情形之一,应予立案:(1)对明知是无罪的人,采取伪造、隐匿、毁灭证明其他隐瞒事实、违背法律的手段,以追究刑事责任为目的进行立案、侦查、起诉、审判的;(2)对明知是有罪的人,即对明知有犯罪事实需要追究刑事责任的人,采取伪造、隐匿、毁灭证据或者其他隐瞒事实、违背法律的手段,故意包庇使其不受立案、侦查、起诉、审判的;(3)在立案后,故意违背事实和法律,应该采取强制措施而不采取强制措施,或者虽然采取强制措施,但无正当理由中断侦查或者超过法定期限不采取任何措施,实际放任不管,以及违法撤销、变更强制措施,致使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实际脱离司法机关侦控的;(4)在刑事审判活动中故意违背事实和法律,作出枉法判决、裁定,即有罪判无罪、无罪判有罪,或者重罪轻判、轻罪重判的;(5)其他枉法裁判行为。3、犯罪主体本罪的主体是特殊主体,即司法工作人员。司法工作人员是指有侦查、检察、审判、监管职责的人员。4、犯罪主观方面本罪在主观方面表现为故意,过失不构成本罪。
就徇私舞弊罪而言,司法工作人员在刑事审判中故意违反事实和法律的,只能作为知道自己是无罪的人的行为。但是,在知道自己是有罪被起诉的人的行为中,不作为可以构成。构成不作为的徇私舞弊罪,必须具备以下两个条件:一是不履行法律义务是徇私舞弊罪不作为罪的本质特征。在刑法理论中,不作为的构成必须以具体义务的存在为基础,反映了不作为犯罪的基本犯罪事实和构成要素,是决定不作为犯罪能否成立的主要依据。在徇私舞弊罪中,作为掌握国家司法权的工作人员,他承担着代表国家实现司法公正的神圣职责。公平司法是基于其职务要求而产生的具体义务。如果没有这样的特定义务,就不存在不作为犯罪。第二,发生危害的结果是,刑法不作为犯罪的必要条件,不作为犯罪的对象。在不作为犯罪评价的情况下,它将被视为犯罪的必要条件。对此,最高人民检察院在《关于渎职侵权案件立案标准的规定》中,合理解释了徇私舞弊罪的不作为犯罪,即立案后,伪造、隐匿、毁灭证据或者其他隐瞒事实、违法的手段,应当采取强制措施而不是强制措施,或者中断调查或者超过法定期限不采取任何措施,实际放任,导致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实际脱离司法机关侦控。以危害结果作为徇私舞弊罪的成立条件,符合刑法谦虚原则的基本要求。同样,徇私舞弊罪的不作为犯罪也是建立一定危害结果的必要前提。例如,在上述案件中,虽然承担案件的警察王故意不履行职责,但他应该采取强制措施如果杨仍在公安机关的监控范围内,很难确定他逃脱了法律调查。
相关法律短视频查看更多
相关普法查看更多
144人已浏览
121人已浏览
1,003人已浏览
142人已浏览
网友热门关注
10963位在线律师最快3分钟内有回复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