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问答
(一)客体要件本罪侵犯的客体是公私财物的所有权。本罪与抢劫罪不同;本罪仅侵犯公私财产所有权,不危害人身安全,属于单一客体。 本罪的犯罪对象是...
《刑法》第二百六十七条规定:抢夺公私财物,数额较大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三...
大家都在问查看更多
客观要件 本罪在客观方面表现为乘人不备,出其不意,公然对财物行使有形力,使他人不及抗拒,而取得数额较大的财物的行为。抢夺行为必须公然进行,但不是指必须在不特定人或多数人面前实施抢夺行为,而是指公开夺取财物,或者说在被害人当场可以得知财物被抢的情况下实施抢夺行为。抢夺行为是直接夺取财物的动机,即直接对财物实施暴力而不直接对人的身体行使暴力;实施抢夺行为的,被害人可以当场发觉但来不及抗拒,而不是被暴力制服不能抗拒,也不是受胁迫不敢抗拒。这是抢夺罪与抢劫罪的关键区别。即使行为人夺取财物的行为使被害人跌倒摔伤或者死亡,也不成立抢劫罪;对伤害与死亡结果另成立其他犯罪的,视情况从一重论处或者与抢夺罪实行数罪并罚。但是,如果行为人携带凶器抢夺的,则应以抢劫罪论处。夺取的对象必须是数额较大的公私财物;如果抢夺财物的数额不大,就不以犯罪论处;如果故意抢夺枪支、弹药、爆炸物,则不成立抢夺罪,而属于危害公共安全的犯罪。
第一,抢劫罪和抢劫罪的主体范围不同。抢劫罪主体已满14周岁,具有刑事责任能力,而抢劫罪主体只有16周岁以上,被侵对象并不完全相同。抢劫罪侵犯了公私财产的所有权和公民的人身权利,而抢劫罪只侵犯了公私财产的所有权。抢劫罪和抢劫罪最大的区别在于行为方式不同。抢劫罪采用强制手段,使被害人不敢反抗不知道或者不能反抗占有财产,而抢劫罪则是利用被害人不被抢走。如果因用力过猛而意外伤害被害人,可以构成抢劫罪。抢劫最终暴力的根本区别在于,其利益用于财务,抢劫罪的利益用于被害人,作用在于使被害人为了避免身体伤害而放弃抵抗,或者无法抵抗。但根据刑法第二百六十七条的规定,携带凶器抢劫的,应当以抢劫罪论处。根据主客观统一的定罪原则和抢劫罪的构成特征分析,如行为人随身携带国家禁止个人携带的器械以外的其他器械抢劫,但有证据证明确实不是为犯罪做准备,不能以抢劫罪论处。
是以非法占有为目的,对财物的所有人、保管人当场使用暴力、胁迫或其他方法,强行将公私财物抢走的行为。而,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乘人不备,公开夺取数额较大的公私财物的行为。二者都属于抢,区别在于一个在与劫,一个在于夺: 1、社会危害性不同。的社会危害性体现在它既侵害了人身权利,又侵害了财产权利,因此抢劫的社会危害性非常大,是国家严厉打击的犯罪之一。抢夺的社会危害性主要体现在侵害财产权利上,对人身权利的侵害相对较小,社会危害性比抢劫小,但也受到国家的严厉打击。 2、暴力的作用对象不同。抢就意味着使用暴力。其中抢劫的暴力行为作用的对象主要在于被害人身上,抢劫者通过暴力打击、威胁或者其他手段作用于被害人身上(包括心理),使得被害人不敢反抗,从而实现对财产的非法占有。而抢夺的暴力行为作用的对象主要在于财物上,抢夺者往往乘人不备,出其不意,公然对财物行使暴力,在他人来不及抗拒的情况下非法占有财物。 3、犯罪标准不同。抢劫社会危害性大,只要属于抢劫就算犯罪,而抢夺危害性较小,一般要求数额较大才入刑,按最新司法解释,抢夺公私财物价值一千元至三千元以上算数额较大。
相关法律短视频查看更多
相关普法查看更多
291人已浏览
134人已浏览
83人已浏览
279人已浏览
网友热门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