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问答
判决后,服刑期间附加条件不被保释,被称为假释。假释是被判有期徒刑、无期徒刑的犯罪分子,执行一定刑期后,遵守监督规则,接受教育和改造,确实有悔...
保释是外国概念,发源于英国,在我国称之为取保候审。取保候审是发生在刑事诉讼过程当中的一种强制措施,判刑意味着人民法院已经对刑事案件做出判决,...
大家都在问查看更多
不,只是改变了强制措施。如果违反相关法律法规,可能会被逮捕。至于其最终结果是否需要坐牢,法院审理后判决。根据新《刑事诉讼法》第69条,被保释的嫌疑人、被告人必须遵守以下规定:(1)未经执行机关批准不得离开居住的市、县;(2)地址、工作单位和联系方式发生变化时,不得在24小时内向执行机关报告(3)在知时立即发生事件(4)不得以任何形式妨碍证人作证(5)不得破坏、伪造证据或提供。
在我国,判刑后依法保释「假释」。《刑法》第八十一条规定,被判处有期徒刑的犯罪分子,执行原判刑期的一半以上,被判处无期徒刑的犯罪分子,实际执行十三年以上。认真遵守监管规定,接受教育改造,确有悔改表现,无再犯罪危险的,可以假释。如有特殊情况,经最高人民法院批准,可不受上述刑期限制。刑法明确规定,累犯和因故意杀人、强奸、抢劫、绑架、放火、爆炸、投放危险物质或者有组织的暴力犯罪被判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和无期徒刑的犯罪分子不得假释。与此同时,当罪犯决定假释时,也应考虑假释后对所居住社区的影响。
不是保释,是假释。适用假释的刑期条件是,被判处有期徒刑的犯罪分子,执行原判刑期二分之一以上,或者被判处无期徒刑的犯罪分子,实际执行13年以上,才可以适用假释。 适用假释也有例外情况,指的是国家政治、国防、外交等方面特殊需要的情况,经最高人民法院核准,可以不受上述执行刑期的限制。 犯罪分子认真遵守监规,接受教育改造。确有悔改表现,假释后不至再危害社会,这是适用假释的实质条件或者关键条件。 那么如何认定犯罪分子“确有悔改表现”?犯罪分子如果同时具备以下四种情形的,应当认为“确有悔改表现”: (一)认罪悔罪; (二)遵守法律法规及监规,接受教育改造; (三)积极参加思想、文化、职业技术教育; (四)积极参加劳动,努力完成劳动任务。 假释的程序与减刑相同,同时,《刑法》也明确规定,非经法定程序不得进行假释。
相关法律短视频查看更多
相关普法查看更多
165人已浏览
620人已浏览
141人已浏览
120人已浏览
网友热门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