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法规
相关问答
1、该条款内容违反可以导致合同无效的法律强制性规定; 2、违背公序良俗; 3、合同当事人无民事行为能力; 4、意思表示不真实; 5、恶意串通...
劳动合同无效的情形:一方当事人以欺诈、胁迫的手段或者乘人之危,使对方在违背真实意思的情况下订立合同;用人单位免除自己的法定责任、排除劳动者权...
大家都在问查看更多
1、一方以欺诈、胁迫的手段订立的损害国家利益的合同。一方以欺诈、胁迫手段订立的合同,属于意思表示不真实的合同,一般属于可变更或撤销的合同,只有在损害了国家利益时,才属于无效合同。 2、恶意串通,并损害国家、集体或第三人利益的合同。 3、合法形式掩盖非法目的的合同。 4、损害社会公共利益的合同。 5、违反法律和行政法规的强制性规定的合同。 6、对于造成对方人身伤害或者因故意或重大过失造成对方财产损失免责的合同条款。 7、提供格式条款一方免除责任、加重对方责任、排除对方主要权利的条款无效。 8、根据《民法典》,无民事行为能力人实施的或者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依法不能独立实施的民事行为为无效民事行为。因此,主体不合格也可能导致合同无效,例如: (1)无民事行为能力人、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订立合同且法定代理人不予追认的,该合同无效。其例外情况是:纯获利益的合同和与其年龄、智力、精神健康状况相适应而订立的合同,不需追认,合同当然有效。 (2)法定代理人不合格且相对人有过失而成立的合同,该合同无效。 (3)法人和其他组织的法定代表人、负责人超越权限订立的合同,且相对人知道或应当知道其超越权限的,该合同无效。
《劳动合同法》第26条规定了劳动合同无效或部分无效的情形:以欺诈、胁迫的手段或者乘人之危,使对方在违背真实意思的情况下订立或者变更劳动合同的;(不论是劳动者还是企业一方,任何一方隐瞒真实情况订立合同都会导致劳动合同的无效)(二)用人单位免除自己的法定责任、排除劳动者权利的;(如有的单位签订生死合同、或要求职工签署不要经济补偿等。)(三)违反法律、行政法规强制性规定的。对劳动合同的无效或部分无效有争议的,由劳动争议仲裁机构或者人民法院确认。27条:劳动合同部分无效,不影响其他部分效力的,其他部分仍然有效。28条:劳动合同被确认无效,劳动者已付出劳动的,用人单位应当向劳动者支付劳动报酬。劳动报酬的数额,参照本单位相同或者相近岗位劳动者的劳动报酬确定。
对于合同已经履行完毕,或者绝大部分已经履行完毕,标的物又符合行业标准或约定标准可供利用的,该合同无效后处理就不应再适用返还原则,而应当折价返还。对于返还标的物导致显失公平的,应将此情形视为不能返还财产,须对标的物损耗的价值或价格降低的价值进行补偿。而对于如标的物已经被使用,不再能反映原貌或者原价值的,可采用返还原物基础上,由加害一方赔偿其他损失;或者由有过错一方继续使用,适用金钱返还(赔偿)的做法,以此弥补受损害方的经济损失。
相关法律短视频查看更多
相关普法查看更多
322人已浏览
126人已浏览
122人已浏览
264人已浏览
网友热门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