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问答
构成劳动关系的情形: 1、在岗劳动者 2、非在岗劳动者(包括:工伤职工在停工留薪的、在医疗期内的、职工外借的、带薪上学的、尚未办理完毕解除或...
1、劳动关系的建立是指劳动者与用人单位,具体包括各类企业、个体工商户、事业单位等,在实现劳动过程中建立了社会经济关系。劳动关系是指劳动者与用...
大家都在问查看更多
根据《劳动法》的规定,劳动关系的建立以订立劳动合同为主要标志。但是,在实践中出现了很多用人单位用工却不与劳动者订立劳动合同的现象。于是,又产生了所谓事实劳动关系、劳务关系等与劳动关系相对立的各种关系。 从用工双方的关系上看。劳动关系中的劳动者与用人单位有隶属关系,接受用人单位的管理,遵守用人单位的规章制度(如考勤、考核等),从事用人单位分配的工作和服从用人单位的人事安排。而劳务关系的双方则是一种平等主体之间的关系,劳动者只是按约提供劳务,用工者也只是按约支付报酬,双方不存在隶属关系,没有管理与被管理、支配与被支配的权利和义务。这是劳动关系与劳务关系最基本、最明显的区别。
即用人单位未与劳动者签订劳动合同,只要用人单位对劳动者有劳动行为,双方就建立劳动关系,劳动者享有劳动法律、法规规定的权利。《劳动合同法》第七条、第十条规定,用人单位应当自劳动之日起与劳动者建立劳动关系。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在劳动前签订劳动合同的,自劳动之日起建立劳动关系。
1、与劳动者之间实际存在着管理与被管理、指挥与被指挥、监督与被监督的关系。这应当是认定劳动关系的首要的与独立的标准。原因在于,这种关系的人身隶属性的集中体现,也是劳动关系的根本标志。应当看到,这种关系表现的方式多样,既可以体现为用人单位对劳动者的直接与具体的管理,也可以体现为劳动规章制度下的一种间接与抽象的管理。同时,也不宜只将这一关系表述为劳动者实际接受用人单位的管理、指挥与监督。这样表述只能站在劳动者一方面,不能反映用人单位这一方,从而无法全面认定劳动关系。 2、用人单位的供基本的劳动条件。这应当是认定劳动关系的一个结合性的标准。所谓的劳动条件主要包括劳动场所、劳动对象与劳动工具。用人单位之所以成为用人单位,就在于它掌握了相应的劳动条件,并因此成为劳动者劳动力的使用者,并对劳动者进行管理、指挥与监督。由于实践中情况的复杂性,用人单位提供劳动条件应仅限于基本劳动条件。
相关法律短视频查看更多
相关普法查看更多
153人已浏览
322人已浏览
279人已浏览
148人已浏览
网友热门关注
10963位在线律师最快3分钟内有回复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