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问答
交通肇事罪的处理程序有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进行现场勘验、检查、调查情况和有关的检验、鉴定结论,制作交通事故认定书,检察院向法院起诉,法院进行...
根据《公安部刑事案件管辖分工规定》和《刑法》交通肇事案件办案程序分则第二章规定,交通肇事罪由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负责侦查,这也是公安交通管理...
大家都在问查看更多
“交通肇事后逃逸”的构成条件: (1)行为人的交通肇事行为必须达到“致人重伤、死亡或者使公私财产遭受重大损失”的程度,这是认定交通肇事后逃逸的前提和基础。如果行为人没有造成上述严重后果而逃逸的,则不应认定该行为人“交通肇事后逃逸”,仅能作为治安处罚的从重情节考虑。 (2)行为人在逃逸时必须明知自己的行为导致了交通事故的发生,这是行为人的主观认知因素。如果行为人没有意识到交通事故的发生而离开现场,则不能认定为“交通肇事后逃逸”,只能认定其构成一般交通肇事罪。需要强调的是,笔者所说的“明知”,是指行为人“知道”或者“应当知道”,如果行为人“应当知道”自己的行为造成交通事故而装作不知道,逃离事故现场的,仍应认定为“交通肇事后逃逸”。 (3)逃逸的目的是为了逃避法律追究,这是认定“交通肇事后逃逸”的一个重要因素。实践中,肇事人逃跑的目的大多是为了“逃避法律追究”,但也有少数人是因为其他目的,如害怕遭到被害人亲友及其他围观群众的殴打而逃跑,这些人往往在逃离现场后,很快通过报告领导或报警等方式,接受法律的处理。显然,这些人的主观恶性要小得多,因此,有必要在认定时加以区分,以保证准确适用法律,做到不枉不纵。当然,行为人出于正当目的逃离现场后,必须及时向有关机关报案,接受法律处理,否则,如果行为人一逃便杳无音信,仍应认定为“交通肇事后逃逸”。 (4)行为人的逃逸行为不应仅限于“逃离事故现场”。我国刑法规定的交通肇事后逃逸并不是单指的当场逃逸,也包括事后逃逸,关键是看行为人的主观目的与社会危害性,交通肇事后,虽及时将被害人送往医院抢救,但在之后却畏罪逃跑的仍应认定为“交通肇事后逃逸”。
交通事故逃逸处理流程: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应当根据当事人陈述、证人证言、交通事故现场痕迹、遗留物等线索,及时启动调查方案,安排拦截和调查。通过向社会公告等方式要求协调、举报交通肇事逃逸车辆或侦破线索。
遭遇交通事故后的处理办法为: 1、迅速报案,保护现场并及时拨打120将伤者送往医院治疗; 2、交管部门立案后根据事故现场并按照道路交通安全法出具简易或者一般程序事故责任认定书; 3、伤者无力支付医药费用,可向保险公司申请先行垫付一万元医疗救助金。
相关法律短视频查看更多
相关普法查看更多
200人已浏览
328人已浏览
145人已浏览
183人已浏览
网友热门关注
10963位在线律师最快3分钟内有回复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