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法规
相关问答
一、有不法侵害发生; 二、必须是在不法侵害正在进行的时候; 三、正当防卫不能超越一定限度; 四、正当防卫必须基于保护合法权益免受不法侵害的目...
正当防卫(又称自我防卫,简称自卫)指为了使国家、公共利益、本人或者他人的人身、财产和其他权利免受正在进行的不法侵害,而采取的制止不法侵害的行...
大家都在问查看更多
正当防卫(又称自我防卫,简称自卫),是大陆法系刑法上的一种概念,表示“对于现实不法之侵害,为防卫自己或他人之权力所为之行为”。其与紧急避难、自助行为皆为权利的自力救济的方式。有一款一个第三人称动作类游戏游戏叫做《正当防卫》。我国刑法第二十条规定:为了使国家、公共利益、本人或者他人的人身、财产和其他权利免受正在进行的不法侵害,而采取的制止不法侵害的行为,对不法侵害人造成损害的,属于正当防卫,不负刑事责任。正当防卫明显超过必要限度造成重大损害的,应当负刑事责任,但是应当减轻或者免除处罚。正当防卫的本质在于制止不法侵害,保护合法权益。它有以下基本特征: 1、正当防卫是目的正当性和行为的防卫性的统一。目的正当性是指正当防卫的目的是为了保护国家、公共利益、本人或者他人的人身、财产和其他权利免受正在进行的不法侵害。行为的防卫性是指正当防卫是在合法权益受到不法侵害的时候,同不法侵害作斗争的行为。他既是法律赋予公民的一种权利,又是公民在道义上应尽的义务,是一种正义行为,应受到法律的保护。目的正当性与行为的防卫性具有密切的联系。首先,目的的正当性制约着行为的防卫性。其次,行为的防卫性体现着目的的正当性,是目的正当性的客观表现。 2、正当防卫是主观的防卫意图和客观上的防卫行为的统一。防卫意图,是指防卫人意识到不法侵害正在进行,为了保护国家、公共利益、本人或者他人的人身、财产等合法权利,而决意制止正在进行的不法侵害的心理状态。正当防卫在客观上对不法侵害人造成了一定的人身或者财产的损害,因此具有犯罪的外观。但是,正当防卫与犯罪具有本质的区别,我们只有看到正当防卫制止不法侵害、保护国家和其他合法权益的本质,才能真正把握住正当防卫不负刑事责任的依据。 3、正当防卫是社会政治评价和法律评价的统一。正当防卫的目的是为了使国家、公共利益、本人或者他人的人身、财产和其他权利免受正在进行的不法侵害,而且客观上具有制止不法侵害、保护合法权益的性质。因此,正当防卫没有法益侵害性,这是我国刑法对正当防卫的肯定的社会政治评价;正当防卫不具备犯罪构成,没有刑事违法性,因此,正当防卫不负刑事责任,这是我国刑法对正当防卫的肯定的法律评价。在这个意义上说,正当防卫是排除社会危害性和阻止刑事违法性的统一。
这种情节的界定需要根据特定案件中的具体案情进行判断。任何法条都不可能对这种情节的界定做一个客观具体的规定。 比如,互相徒手打斗的情况下,其中一方是争斗的挑衅方或者主要进攻方,而另一方是受攻击方或者被害方,在整个打斗的过程中被害方一直处于攻势上的被动,身体受到一定的伤害,但在某个关键时刻上被害人突然取得了攻势上的主动,比如挨打的过程中突然获得了刀具或其他器械的帮助,而挑衅方仍然继续对其进行殴打。此时被害人可用刀具背面或器械将挑衅方推开,或对被害人进行程度较为轻微的伤害并迅速逃离,但如果被害人使用刀具或器械捅伤挑衅方或断其手脚的话,就有可能构成防卫过当,因为通常徒手打斗中挑衅方只能对被害人造成一定程度的伤害,而不会造成致命伤或取其性命。当然,也有可能存在例外,这都取决于具体案件情节的判断。
构成正当防卫的五个要件分别是起因条件,存在不法侵害现实;时间条件,即不法侵害正在进行;主观条件,具有防卫的意识;对象条件,针对侵害人进行的防卫;限度条件,没有明显超过必要限度。
相关法律短视频查看更多
相关普法查看更多
145人已浏览
613人已浏览
156人已浏览
203人已浏览
网友热门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