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问答
第二百七十二条【总包与分包】发包人可以与总承包人订立建设工程合同,也可以分别与勘察人、设计人、施工人订立勘察、设计、施工承包合同。发包人不得...
一、总承包 建设工程总承包是指从事工程总承包的企业受业主(建设单位)委托,按照合同约定对工程项目的勘察、设计、采购、施工、试运行(竣工验收)...
大家都在问查看更多
1、与原施工单位解除合同,并妥善处理已经发生的经济纠纷;2、重新报建3、委托中介或自行组织向当地招标办申请招标4、经过招标程序后重新确定施工单位5、办理中标通知书并经过当地招标办备案6、签订合同 7、施工合同向建设局备案7、准备土地、规划手续(两证一书)、施工合同备案表、监理合同备案表、施工图设计审查合格证等(各地要求不一样,但上述内容必须要有)向建设局办理施工许可证8、拿施工许可证、施工合同、监理合同、施工单位的安全生产许可证、施工安全技术方案等(各地不一样)向当地建筑工程质量、安全监督站办理监督手续9、开工
需要注意的是:第一步、确定合同价款 一般建设工程分为招标工程和非招标工程。招标工程的合同价款由发包人、承包人依据中标通知书中的中标价格在协议书内约定。非招标工程的合同价款由发包人、承包人依据工程预算书在协议书内约定。即合同价款就是协议书上约定的工程造价。确定的合同价款是支付工程预付款的依据。在这里需要重点提醒读者的是招标工程。第二步、计量工程量 工程量的正确计量是发包人向承包人支付合同价款的前提和依据。无论采用何种计价方式,其工程量必须按照相关工程现行国家计量规范规定的工程量计算规则计算。计量的依据一般有质量合格证书、《计量规范》、技术规范中的“计量支付”条款和设计图纸。第三步、工程进度款的支付 按合同约定,发包方应如期支付工程进度款。但是在工程实践中,还是存在着发包方不能按期支付进度款、先支付部分进度款甚至要求承包方先垫资的情况。第四步、工程竣工结算 在工程预付款、进度款的支付按合同约定进行的情况下,工程经竣工验收合格后,就将进入竣工结算阶段。
1、提高承包人合同管理人员的合同管理意识和索赔意识。承包人的合同管理人员只有具备了索赔意识,才能在工程施工过程中注意对有关索赔资料进行收集和整理。 2、承包人应对施工合同的所有文件了如指掌。发包人的招标文件、承包人的投标文件、中标通知书、施工合同及补充协议、规范、图纸以及标价的工程量表等资料,承包人都应相当熟悉。承包人应该清楚哪些工程内容是合同中约定的,哪些又是在施工过程中变更和增加的,尤其是对合同变更和增加的内容承包人更应该引起注意。 3、施工中注意对有关资料的收集和整理。工程索赔工作处理的好坏归根到底取决于承包人对索赔资料的收集和整理工作是否做得扎实。因此,承包人注意对有关资料的收集和整理应该是索赔工作的重中之重。FIDIC《施工合同条件》中列举的施工过程中发包人及监理工程师的各种指令、来往公文函件、各种会议记录、施工现场记录、工程财务记录以及施工气象记录等资料都可能成为承包人提出索赔时的原始依据。在施工过程中,作为承包人的合同管理人员遇到索赔事项时,应当及时搞好有关资料的签证工作,以便为以后的索赔工作创造有利条件。 4、当出现合同约定的索赔事项时承包人应及时按照合同约定的索赔程序提起索赔。施工中承包人应尽量避免采用一揽子索赔的方法来处理索赔。因为一个工程项目经历的时间一般都比较长,如果承包人等到工程项目全部施工完成后才向发包人提出索赔,先前索赔项目发生时的一些证据资料可能就会丢失,承、发包双方对事件发生的真实情况就可能会产生争议,承包人这时提出索赔,困难就会增加。因此,一旦索赔项目发生后,承包人应该尽快向发包人提出索赔,即使发包人不给予认可,承包人也要与发包人进行协商,尽可能与发包人就如何处理该索赔事项达成协议。为日后处理该索赔事项准备相关证据资料。 5、熟悉国家有关法律法规。承包人的合同管理人员应对我国现行的相关法律法规有所了解,以便承包人在遇到索赔事项时才能意识到该事项是可以向发包人提出索赔的。承包人只有意识到索赔事项的发生,才可能谈得上对相关资料的收集和整理了。 6、在处理费用索赔时,不能忽略工期索赔。承包人通常只会注意到对损失的费用主张索赔却往往容易忽略对工期的索赔。殊不知工期损失对承包人来说有时也是至命的。在发包人对承包人的索赔案例中,因承包人工期延误而被发包人告上法庭的案例占据了很大比例。因此,承包人在遇到索赔事项时,一定要冷静分析,该事项是否对工程进度造成了影响。凡是影响到工程工期的,承包人都应果断的向发包人提出工期索赔。承包人在处理工期索赔时,一定只能就非自身原因造成的工期延误主张工期索赔。 7、承包人在处理费用索赔时,应首先分清发包人与自己应承担的责任份额,以便按责补偿。同时还要注意补偿费用计算是否正确和合理。承包人在提出索赔时一定要把握好分寸和技巧,切不可不分青红皂白的把各种损失都推到发包人头上,在计算索赔损失时又任意夸大损失。
相关法律短视频查看更多
相关普法查看更多
1,638人已浏览
202人已浏览
373人已浏览
22人已浏览
网友热门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