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问答
故意杀人中止犯,不造成损害的,免除处罚;造成损害的,应当受到处罚。但可按照既遂的量刑标准从轻或减轻处罚。 故意杀人的,处死刑、无期徒刑或者十...
根据《刑法》第232条规定:“故意杀人的,处死刑、无期徒刑或者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情节较轻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刑法》第24条规...
大家都在问查看更多
要区分几种情形,如果构成故意杀人罪的主从犯,也应以故意杀人罪论,但如果是在犯罪过程中,主动放弃犯罪,而且对避免犯罪结果发生起了一定积极作用的,属于犯罪中止,可以少判或者不判,但如果是因为害怕或者看同犯已经得手了才没动手,也应构成故意杀人罪从犯,应以故意杀人罪判处刑法。但现实生活中还应从多方面考虑,比如犯罪动机,目的,犯罪行为,社会危险性,平时表现等多方面考虑量刑和是否应判处刑罚等。
根据我国《刑法》第二十四条的规定,犯罪中止是指在犯罪过程中,自动放弃犯罪或者自动有效地防止犯罪结果的发生的行为。中止行为本身不是犯罪,而是刑法所鼓励的行为,犯罪中止形态则是犯罪的状态,应当负刑事责任,但是可以减轻或者免除处罚。 关于故意杀人罪中止的认定有如下方面: 一、故意杀人罪中止的时间性认定:“在犯罪过程中” 二、故意杀人罪中止的自动性认定:“自动放弃犯罪或者自动有效地防止犯罪结果发生” 三、故意杀人罪中止的客观性认定 四、故意杀人罪中止的有效性认定
要看是否符合缓刑条件。 依照法律规定,符合下列条件的,可适用缓刑: (一)罪犯属于被判处拘役、三年以下有期徒刑的犯罪分子; (2)同时满足以下条件: 犯罪情节较轻; 二是有悔罪表现; 没有再犯罪的危险; 4、宣布缓刑对居住社区没有重大不良影响。 此外,18岁以下的人、孕妇和75岁以上的人同时符合上述条件的,应当宣布缓刑。
相关法律短视频查看更多
相关普法查看更多
215人已浏览
116人已浏览
259人已浏览
201人已浏览
网友热门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