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问答
故意伤害罪是如何认定的?故意伤害致死与过失致死罪的界限二者在客观上都造成了被害人死亡的结果、主观上对死亡结果均出于过失,区分关键是行为人主观...
涉嫌过失致人死亡罪或故意伤害致人死亡罪:根据《刑法》第234条的规定,故意伤害致人死亡起刑为10年,适用死刑。在刑事诉讼事务中,“以犯罪嫌疑...
大家都在问查看更多
我国刑法中的故意包括认识因素和意志因素两方面的心理要素。认识要素要求行为人明知自己的行为可能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包括了对自己行为的内容、性质、对象和可能造成的危害结果的明知。表面上看,本案中李某的行为似乎是符合刑法的认识要素的。就像张文认为的“从打击的部位和死亡结果来看,足见其砸击力度之大,下手之狠,绝非失手所能使然”。但实际上并非如此,刑法上的故意和过失在认识要素上是不同的,确切的说是在认识的程度上,也即认识与可能造成的结果的关联程度不同。凡是根据生活常识或者经验就能预见的伤害结果属于故意,除此以外应当视为过失。可以说,过失不是没有认识,而是这种认识并未达到实际发生的伤害结果所要求的故意的程度,或者说行为人的认识与结果之间的关联程度很低。比如母亲为了教育孩子而打伤孩子,还有与之类似的民法上的“鸡蛋脑壳规则”,即对于特异体质的人来讲,可能一个耳光、一记推搡都是致命的,但对于行为人来讲,可归责的主观状态只能是过失而非故意。本案中,李某的主观认识与所造成的伤害(包括死亡)结果的关联程度很低。丈夫在朋友面前打了李某几耳光,李某可能出于一时气愤、委屈、失面子的心态,用碗砸向丈夫,显然是为了出出气,寻求一种“平衡”,对于如此严重的后果完全是没有预料到,恰恰是失手所致。意志要素,即希望或者放任危害结果的发生,这是犯罪故意的另一个重要方面。所谓希望,是积极追求危害结果的发生;所谓放任,是指行为人虽不是积极希望危害结果发生,但也不反对、不阻止,听之任之,漠不关心,危害结果发生与否都不违背行为人的意志。张文中并未指出李某是属于故意的哪种形态。李某主观上有积极追求丈夫重伤的意图吗?显然不会;那是否构成间接故意呢?我们认为也不能。结合本案的具体情况,夫妻俩平日生活和睦,感情较好,李某只是在当时情况下下意识的一种过激行为,决不会放任伤害结果的发生,更毋庸说造成死亡的结果了。李某砸向丈夫后,丈夫当场昏迷,李某立即实施救助,可以看出对于伤害结果是出乎李某预料的,是违背其意志的。因此,李某的主观状态不符合刑法上的意志要素。综上,只有同时具备了认识要素和意志要素的主观方面才能构成刑法上的故意。本案中的李某应属于疏忽大意的过失致人死亡。在实践中,应当对行为的认识要素和意志要素加以全面分析,在一些特殊场合还应当将行为的认识要素进一步分析,避免司法裁判的尺度失当。
故意杀人罪与故意伤害致人死亡如何认定,故意杀人罪是行为犯,只要行为人实施了故意杀人的行为,就构成故意杀人罪。由于生命权利是公民人身权利中最基本、最重要的权利,因此,不管被害人是否实际被杀,不管杀人行为处于故意犯罪的预备、未遂、中止等哪个阶段,都构成犯罪,应当立案追究。这两种犯罪容易混淆的主要是伤害致死与故意杀人罪的既遂,和伤害罪的既遂与故意杀人未遂两种情况。容易混淆的原因在于每种情况中的两种罪,都造成相同的结果,因此,必须准确掌握它们之间的区别。伤害致死与杀人既遂在客观方面都产生了死亡结果,但其主观要件的内容不同,前者为故意伤害他人,后者为故意剥夺他人生命。伤害既遂与故意杀人未遂,虽然只产生了伤害结果,但其主观要件的内容不同,前者为故意伤害,后者为故意剥夺他人生命。如何判断行为人故意的内容,是一个复杂细致的问题。必须坚持主客观相一致的原则,既要考虑行为人的认识水平、行为能力,也要考虑作案时的客观环境,作案的全过程。只有在把全部案件事实搞清的基础上,才能准确判明行为人主观要件的具体内容。
过失伤害致死构成过失伤害致死罪。过失致人死亡罪属于过失犯罪,是指由于过失导致他人死亡后果的行为。过失致人死亡,包括疏忽大意的过失致人死亡和过于自信的过失致人死亡。根据《刑法》第233条规定,过失致人死亡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情节较轻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本法另有规定的,依照规定。也就是说,过失致人死亡,除本条的一般规定外,刑法规定的其他犯罪中也有过失致人死亡的情况,根据特殊规定优于一般规定的原则,对于本法另有特殊规定的,一律适用特殊规定,而不按本条规定处罚。如本法第115条关于失火、过失决水、爆炸、投毒或者以其他危害方法致人死亡的规定;第133条关于交通肇事致人死亡的规定;第134条关于重大责任事故致人死亡的规定等等。
相关法律短视频查看更多
相关普法查看更多
46人已浏览
54人已浏览
343人已浏览
32人已浏览
网友热门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