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提问

特色服务

法律大讲堂

用户中心

缓刑弥补管制如何处理

2023-06-04
缓刑弥补管制的可行性: (一)从法律属性上比较 虽然管制开放性刑种,并且从逻辑上讲是最轻的一种,但是由于它没有缓冲手段,一旦罪犯被判处后,必须立即交付执行,并且要实实在在地执行。当然在执行过程中可以减刑。缓刑不是一种具体的刑种,它只是刑种的附条件不执行方式,虽然其也在具体地执行,但是这种执行不是刑种的具体执行,只是考察方式。 其作用是有刑无刑,即虽然罪犯被判处了具体的刑罚,但是其刑罚并没有实际执行,通过缓刑考察,达到执行刑罚的效果。 因此从法律属性上讲,缓刑的适用比管制还要轻得多,它更符合现代教育刑的要求,更有利于刑罚目的的实现。 (二)从司法实践上比较 2003年全国判处有期徒刑、拘役并适用缓刑的有134927人,占18。47%;判处管制的有11508人,占1。58%。两者相比,适用缓刑高出适用管制16。89%。2004年判处有期徒刑、拘役并适用缓刑的有154429人,占20。53%;判处管制的有12553人,占1。67%。两者相比,适用缓刑高出适用管制18。86%。2005年判处有期徒刑、拘役并适用缓刑的有184366人,占22。23%;判处管制的有14604人,占1。76%。两者相比,适用缓刑高出适用管制20。47%。每年法院适用缓刑的数量均远远高于适用管制的数量。 因此,从司法层面上讲,取消管制并对犯罪判处拘役或者3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同时宣告缓刑来弥补,就不会在司法上引起大的冲突或者混乱。 (三)从技术层面上比较 上文已经指出,缓刑和管制的适用或者设定适用的期限大致相同,当然缓刑还有比较长的考验期;缓刑和管制的都是由公安机关考察执行,管制是不予关押、由公安机关执行。缓刑由公安机关考察,所在单位和基层组织予以配合;同时,执行期间被执行人遵守的规定大致相同,从两者的规定看,管制多一项未经执行机关批准,不得行使言论、出版、集会、结社、游行、示威自由的权利。 其余四项规定的内容完全相同。 因此,从这些比较看,缓刑的适用和执行与管制的适用和执行存在许多相同之处,取消管制从技术层面上讲,也是完全可以操作的。 (四)从适用后果上比较 《刑法》规定:被判处管制的犯罪分子,管制期满,执行机关应即向本人和其所在单位或者居住地的群众宣布解除管制。被宣告缓刑的犯罪分子,在缓刑考验期限内,由公安机关考察,所在单位或者基层组织予以配合,如果没有本法第七十七条规定的情形,缓刑考验期满,原判的刑罚就不再执行,并公开予以宣告。第77条规定:被宣告缓刑的犯罪分子,在缓刑考验期限内犯新罪或者发现判决宣告以前还有其他罪没有判决的,应当撤销缓刑,对新犯的罪或者新发现的罪作出判决,把前罪和后罪所判处的刑罚,依照本法第六十九条的规定,决定执行的刑罚。 被宣告缓刑的犯罪分子,在缓刑考验期限内,违反法律、行政法规或者国务院公安部门有关缓刑的监督管理规定,情节严重的,应当撤销缓刑,执行原判刑罚。

相关问答

赵丽、章法...等95位律师接受在线咨询

有问题 立即在线问律师

点击提问 快速获得指导

婚姻/债务/工伤/合同/刑事....最快3分钟内有回应

大家都在问查看更多

相关法律短视频查看更多

相关普法查看更多

看完还不明白?马上在线问一下吧!

点击提问 快速获得指导

网友热门关注

法师兄 专业问答 详情

10963位在线律师最快3分钟内有回复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