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法规
相关问答
认定侵犯著作权罪,主要应注意区分罪与非罪的界限。具体在讲应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行为人主观方面是否“以营利为目的”。如果行为人实施侵犯著作权...
1.必须在犯罪过程中停止犯罪。即在犯罪预备或者着手实行犯罪过程中,也就是在犯罪未完成之前停止犯罪。如果犯罪已经得逞,则不存在犯罪中止的问题。...
大家都在问查看更多
属于犯罪预备、未遂或中止。犯罪预备,指为了犯罪,准备工具,制造条件的。对于预备犯,比照既遂犯从轻、减轻处罚或者免除处罚。犯罪未遂,已经着手实行犯罪,由于犯罪分子意志以外的原因而未得逞的。对于未遂犯,可以比照既遂犯从轻或者减轻处罚。首先,犯罪未遂应当负刑事责任。其次,由于刑法规定的是“可以”从轻或者减轻处罚,因此要确定对于犯罪未遂是否从轻或者减轻处罚。第三,在确定可以从轻或者减轻处罚的情况下,要进一步确定是从轻处罚还是减轻处罚。犯罪中止,是指犯罪分子在实施犯罪过程中,自动放弃犯罪或者自动有效地防止犯罪结果的发生的行为。犯罪中止有“自动放弃犯罪”和“自动有效地防止犯罪结果的发生”两种类型。对于中止犯,没有造成损害的,应当免除处罚;造成损害的,应当减轻处罚。
由于在共同犯罪中,行为人成立犯罪中止,要承担的义务要大大高于单独犯罪的中止犯,因此,对于这个问题不能一概而论,笔者认为可以从两个方面来分析。在简单共同犯罪中,即各人都是实行犯,没有明确的分工。这种情况下,一人决定中止犯罪以后,积极地劝其他人也放弃实施犯罪,其他人接受了劝告,则全案认定犯罪中止;如果其他共犯不愿意中止,中止者采取了有效措施防止了危害结果的发生,对中止者可成立中止,其他共犯属于犯罪未遂;如果中止者仅仅自己停止犯罪,而未能阻止危害结果发生的,由于缺乏中止成立的有效性条件,不能成立犯罪中止;如果中止者放弃了犯罪,并且使自己的行为与整体的共同犯罪行为解体,即主观上切断与其他共犯之间的共同故意联系,并使其他共犯都已知道这一事实,客观上抵消自己的先前行为对共同行为所起的合力作用,使之消除对犯罪形成既遂的原因力。那么即使后来发生了危害结果,对中止者仍然可以成立犯罪中止。在复杂共同犯罪中,各共犯间有明确的分工。可以分为以下几种情况:1、存在教唆犯旦恭测枷爻磺诧委超莲和实行犯的场合,如果教唆犯完成教唆后,实行犯中止其犯罪的,则实行犯成立犯罪中止,教唆犯成立犯罪未遂。2、存在帮助犯和实行犯的场合,如果实行犯中止,帮助犯不知道的,则对帮助犯可作犯罪预备处理。3、教唆犯要成立犯罪中止,不仅要求其本人放弃意图,而且要求其打消被教唆者的犯罪意图,制止被教唆者的犯罪预备行为或实行行为,或者有效阻止被教唆者的实行行为可能造成的危害结果。帮助犯成立犯罪中止的条件也大体相同。4、对于组织犯,成立犯罪中止不仅要求组织犯本人放弃犯罪故意和犯罪行为,而且要求其解散犯罪集团。
我国刑法第二十四条第一款规定,在犯罪过程中,自动放弃犯罪或者自动有效防止犯罪结果发生的,是犯罪中止。根据这一规定,中止犯罪是指行为人在犯罪过程中自动放弃犯罪或者自动有效防止犯罪结果发生,因此未能完成犯罪的犯罪停止形式。中止犯罪包括两种:自动放弃犯罪的中止犯罪和自动有效防止犯罪结果发生的中止犯罪。中止共犯是指部分犯罪分子在共同犯罪中自动中止犯罪的行为。应根据情况区别对待:(一)在简单的共同犯罪中,共犯是实施犯,共犯中有一人决定中止后,尽最大努力说服他人放弃犯罪。如果他人接受劝告,放弃本可以继续的犯罪,整个案件将被中止;但是,如果一个人中止,其他共犯不愿意中止,但中止者采取有效措施防止危害结果的发生,中止者成立犯罪中止,其他人不成立;如果一个人中止,虽然阻止或者他人,但未能阻止危害结果的发生,因为不具有有有效性特征,所以不能作为中止犯,只能在量刑时酌轻。但有一种情况,如果中止者采取了一定措施,有效中断罪的联系(消除原因力),即使后来发生危害结果,也可以认定为中止。(二)在复杂的共同犯罪中,实行中止犯罪,教唆犯应当认定为未遂教唆;帮助犯有一定的从属性,实行中止犯罪,帮助犯不知道,应当按照犯罪准备认定。另一方面,教唆犯和帮助犯应当中止犯罪。对于教唆犯,必须阻止实施犯罪,使实施犯打消犯罪的念头,才构成中止。帮助犯应采取有效措施抵销其帮助行为对共同犯罪的作用。(三)中止犯向有关机关报告的,司法机关采取有效措施制止犯罪,视为中止。
相关法律短视频查看更多
相关普法查看更多
74人已浏览
126人已浏览
91人已浏览
139人已浏览
网友热门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