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问答
概念不同1、交通肇事罪,是指违反交通管理法规,因而发生重大事故,致人重伤、死亡或者使公私财产遭受重大损失的行为。2、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
概念不同 1、交通肇事罪,是指违反交通管理法规,因而发生重大事故,致人重伤、死亡或者使公私财产遭受重大损失的行为。 2、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
大家都在问查看更多
1、犯罪客体不同。 交通肇事罪侵犯的客体,是交通运输的安全。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侵犯的客体是社会公共安全,即不特定多数人的生命、健康或者大量公私财产的安全。 2、客观方面的要求不同。 交通肇事罪要求违反交通运输管理法规,并且发生重大事故,致人重伤、死亡或者使公私财产遭受重大损失的行为。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在客观方面表现为以其他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的行为。从司法实践来看,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的犯罪主要表现为: (1)以私设电网的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 (2)以驾车撞人的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 (3)以制、输坏血和病毒血的危害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 (4)以向人群开枪的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等。 3、主观方面的故意不同。 交通肇事罪的主观方面表现为过失,属于过失犯罪;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在主观方面表现为故意,属于故意犯罪。 在实践中,交通肇事罪主观方面表现为过失,它包括疏忽大意的过失和过于自信的过失。行为人在违反规章制度上可能是明知故犯,如酒后驾车、强行超车、超速行驶等,但对自己的违章行为可能发生重大事故,造成严重后果,应当预见而因疏忽大意没有预见,或者虽已预见但轻信能够避免,以致造成了严重后果。 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在主观方面表现为犯罪的故意,即行为人明知其行为会危害公共安全,会发生危及不特定多数人的生命、健康或公私财产安全的严重后果,并且希望或者放任这种结果发生。在实践中,这种案件除少数对危害公共安全的后果持希望态度,由直接故意构成外,大多数都是行为人持放任态度,属于间接故意。 4、主体方面。 二罪的主体完全相同。都为一般主体,即必须是达到法定刑事责任年龄,具有刑事责任能力的自然人。 5、犯罪后果的要求不同。 交通肇事罪要求有严重危害结果的发生,属于结果犯;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的定罪要求低,只要是行为人所使用的危险方法足以危及到公共安全,即使没有发生严重后果,也可构成本罪,属于危险犯。在实践中,交通肇事罪要求发生重大事故,致人重伤、死亡或者使公私财产遭受重大损失: (1)死亡一人或者重伤三人以上,负事故全部或者主要责任的; (2)死亡三人以上,负事故同等责任的; (3)造成公共财产或者他人财产直接损失,负事故全部或者主要责任,无能力赔偿数额在三十万元以上的;或者交通肇事致一人以上重伤,负事故全部或者主要责任。 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并不要求以发生严重危害后果作为犯罪成立的要件,只要是行为人所使用的危险方法足以危及到公共安全即可构成本罪。 6、处罚不同。 交通肇事罪的最高刑为有期徒刑:犯交通肇事罪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交通运输肇事后逃逸或者有其他特别恶劣情节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因逃逸致人死亡的,处七年以上有期徒刑。 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处罚最高刑为死刑: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尚未造成严重后果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犯本罪致人重伤、死亡或者使公私财产遭受重大损失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或者死刑。 两者的犯罪客体、犯罪客观方面、处罚都有所不同,交通肇事罪侵犯的客体,是交通运输的安全。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侵犯的客体是社会公共安全。如果你情况比较复杂,也提供律师在线咨询服务,欢迎您进行法律咨询
交通肇事罪与危害公共安全罪两者在一般人眼里觉得没有什么太大区别,不能分辨,但其实两者发生的动机,造成的结果截然不同,是两种完全不同的犯罪。首先各自介绍一下两者。一、交通肇事罪交通肇事罪是一种犯罪主体自身犯下过错,从而危害到公共安全,违反了道路交通管理法的法律规定,发生重大交通事故,造成人员伤亡,或者造成个人或者公家财产遭受巨大损失,依法追究其刑事责任。二、危害公共安全罪根据我国刑法理论,任何一种犯罪的成立有四个必要因素,分别是犯罪客体、犯罪客观方面、犯罪主体和犯罪主观方面,危害公共安全罪是比较概括性的一种名称,它不论结果,只要某种行为对人,对物,产生重大威胁,或损坏程度都可以定义为危害公共安全罪,这种罪行往往会产生极大危害程度。两者都会危害到公共安全,都可能造成人员伤亡,会对公私财务遭受重大损失,那么两者区别在于以下三点:首先是两者犯罪主观不同,交通肇事罪主观上是变现为过失,不小心,而危害公共安全罪是明知故犯,主观上表现为故意,即法律上称为的行为人明知危害性,但是不考虑后果,不阻止发生,采取放任态度。其次是客观方面不同,交通肇事罪在违反交通管理法规后,产生了重大交通事故,致其人产生重大伤亡,或财产损失的结果才称其为构成犯罪,但是危害公共安全罪不强调结果,有犯罪意识,意图即可成为危害公共安全罪。最后是两者的所处刑罚是不同的。如果犯交通肇事罪,根据造成的危害结果,及犯罪原由,处以三年以下有期徒刑,如果有逃逸行为,或者发生原由,或结果特别严重恶劣的,处以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最严重的是如果因为自身害怕等原因,恶意逃逸导致人死亡的,可判处七年以上有期徒刑。但是危害公共安全罪,如果没有造成严重恶性后果的,处三至十年的有期徒刑,如果已经导致伤亡,或者导致公私财产遭受巨大损失的,要判处十年以上的有期徒刑、无期徒刑甚至是死刑。所以两者来说危害公共安全罪在刑罚上处理更为严重,但是两者都为恶性犯罪。
交通肇事罪是指违反交通运输管理法规,造成重大事故,致人重伤、死亡或者使公私财产遭受重大损失的行为。 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与交通肇事罪的主要区别是:根据我国刑法法条中的相关规定,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在除放火、决水、爆炸以及投放毒害性、放射性、传染病病原体等物质的手段或者方法外,采取了概括性的描述“其他危险方法”。对“以其他危险方法”加以正确的理解和界定的关键是如何准确界定“其他”。界定“其他”的涵义,即是要明确“危险方法”是相对哪些行为而言。一般说来,这里的其他危险方法包括两层含义: 第一,其他危险方法是指放火、决水、爆炸、投放危险物质以外的危险方法; 第二,其他危险方法应理解为与放火、决水、爆炸、投放危险物质的危险性相当的、足以危害公共安全的方法,即这种危险方法一经实施就可能造成或造成不特定多数人的伤亡或重大公私财产的毁损; 第三,其他危险方法应当理解为,是现行刑法没有明确规定的危险方法犯罪,即刑法分则第二章危害公共安全罪中已经涉及到的具体罪名规定的行为之外的其他行为。否则就应当以刑法规定的具体罪名予以定罪,而不以本罪定罪处罚。 行为人的主观心态。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是故意犯罪,行为人明知其行为会造成或者有可能造成严重的后果,却希望或者放任这种结果的发生。交通肇事罪在主观方面只能是过失,即行为人在主观上不希望发生危害社会的严重后果,但是应当预见或者因疏忽大意而没有预见或者轻信能够避免,自己的行为可能引起危害公共安全的严重后果。
相关普法查看更多
415人已浏览
176人已浏览
189人已浏览
128人已浏览
网友热门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