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法规
相关问答
间接故意杀人罪的构成要件:从客体要件来看,故意杀人罪侵犯的客体是他人的生命权。就客观因素而言,行为人必须有剥夺他人生命的行为,行为和不行为都...
直接故意犯罪是明知自己的行为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并对这种结果的发生持希望态度的行为,对社会危害程度大,应从重处罚。 犯罪故意是指明知自己的...
大家都在问查看更多
1、直接故意犯罪,一般指的是行为人明知自己的行为必然或者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并且希望这种结果发生,因而构成犯罪的情形。 2、直接故意犯罪的行为人积极追求危害结果的发生,发生危害结果是行为人实施危害行为所直接追求的目的。
直接故意犯罪是明知自己的行为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并对这种结果的发生持希望态度的行为,对社会危害程度大,应从重处罚。 犯罪故意是指明知自己的行为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并且希望或者放任这种结果发生的主观心理状态。 这种由犯罪故意而承担的刑事责任,就是故意责任。 直接故意犯罪,是指行为人明知自己的行为必然或者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并且希望这种结果发生,因而构成犯罪的情形。 如某甲想杀死某乙,用刀刺向某乙的心口,某甲明知这种行为必然导致某乙死亡,但某甲仍希望这种结果发生。 某甲的这种行为就是直接故意杀人罪。
间接故意犯罪没有未遂,间接故意犯罪之所以不存在未遂,是由其犯罪构成主客观要件的特点及犯罪未遂的主客观特征决定了的。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十三条第1款规定:已经着手实行犯罪,由于犯罪分子意志以外的原因而未得逞的,是犯罪未遂。从刑法这一规定可以看出,犯罪未遂的成立应具备三个条件: (1)行为人已经着手实施犯罪; (2)没有发生犯罪分子所追求的危害结果; (3)没有发生危害结果是犯罪分子意志以外的原因所致。 要成立犯罪未遂,一个必要的条件是须有犯罪分子意志以外的原因所致,而犯罪分子意志以外的原因所致正是直接故意犯罪行为人所不希望的情况。在间接故意犯罪中,行为人主观上本身就是一种不希望的态度,不另存在犯罪分子意志以外的原因。如果客观危害结果没有发生,即假设中的未遂,行为人主观上又没有希望的态度,缺乏故意的意志因素,主观和客观两个方面都不具备犯罪成立的要件,其行为就不构成犯罪。所以,此时的间接故意犯罪行为就根本无未遂可言,因而间接故意犯罪不存在犯罪未遂问题。
相关法律短视频查看更多
相关普法查看更多
128人已浏览
217人已浏览
112人已浏览
576人已浏览
网友热门关注
10963位在线律师最快3分钟内有回复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