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问答
中的违法所得,一般是指犯罪分子因实施违法犯罪活动而取得的全部财物,包括金钱和物品。在具体认定违法所得数额时,应当区分不同情况予以认定:一是司...
对于违法所得没收的情形,由人民法院依法执行。另外,对于贪污贿赂犯罪、恐怖活动犯罪等重大犯罪案件,犯罪嫌疑人、被告人逃匿,在通缉一年后不能到案...
大家都在问查看更多
为谋取正当利益(法益)向家机关工作人员交付钱财的行为不叫行贿,自然不构成行贿罪。但是,正当利益是指法律赋予你的合法权益,如果是你认为自己应该升职、加薪等等,这并不叫正当利益。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生产、销售伪劣产品刑事案件如何认定“违法所得”的批复》中规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惩治生产、销售、伪劣商品犯罪的决定》规定的‘违法所得数额’,是指生产、销售伪劣产品获利的数额”。最高人民法院在《关于审理非法出版物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中也规定:“违法所得数额”是指获利数额。同时,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在《关于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产品质量法〉若干问题的意见》中也规定:本法所称违法所得是指获取的利润。由于药监部门在“违法所得”的认定上与其他部门不一致(值得说明的是卫生部颁布的《药品监督管理行政处罚规定》已于2002年废止),常常使药监部门与被处罚的当事人对薄公堂,而诉讼的结果又往往是药监部门对“违法所得”的认定没有法律依据而败诉,从而对药监部门的执法形象产生不良的影响。《药品管理法》中所说的违法所得究竟应该如何计算呢?我认为,应当是扣除成本后的获利部分,理由有以下几点: 1、就字面而言,“违法所得”中最为突出的是“得”字,而成本是当事人付出的,不是得到的。因而,违法所得中的“所得”只能指获利部分。 2、从法理上讲,“不能允许任何人从自己的错误中获得好处”是古今中外共同认可的自然正义法则。如果当事人用一元钱购进一商品又以一元钱的价格卖出去,他不仅没有得到好处反而多付出了劳务,这里也就不存在“获得好处”的问题。而只有他以高出一元钱的价格卖出商品后,才能认为他获得了好处(利润),假设这位当事人买卖商品的行为是错误的(比如是法律禁止个人买卖的),那么对他获得好处的部分(利润),就应当收缴。 3、我国民法的一个最基本的原则就是过错责任原则,《药品管理法实施条例》第八十一条有一个前置条件:“药品经营企业、医疗机构未违反《药品管理法》和本条例的有关规定,并有充分证据证明其不知道所销售或者使用的药品是假药、劣药的”,这里就有一个当事人主观上有没有过错的问题,只有在当事人主观上无过错的情况下,才可以适用这一条。而如果当事人不能证明自己主观上无过错(如购进药品的渠道不正当等),那就不能适用八十一条,而应适用《药品管理法》的其他相关规定,除没收违法所得外,还要并处违法生产、销售药品货值金额五倍以下的罚款,同时还要面临其他如撤销批文、责令停产、吊销证照等处罚。从这个意义上讲,“违法所得”只计获利部分,并不存在“降低法律的威慑力,起不到应有的惩戒作用”的问题。 4、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以及最高人民法院对“违法所得”都已有了明确的解释,如果药监部门仍按成本加利润的方式计算违法所得(据调查,目前我国绝大部分地区的药监部门仍按此种方式计算“违法所得”)不仅无法律依据,(若在2000年以前还有卫生部的《药品监督管理行政处罚规定》可说),也容易使药监部门在为此引起的越来越多的行政诉讼中处于十分被动的地位。基于上述理由,我认为“违法所得”应为当事人作为违法行为所获得的利润,并不包括当事人付出的成本。
这涉及法律解释的问题,我赞成按标价算违法所得,参照刑法对于违法所得的确定规则。 以销售伪劣产品罪的违法所得为例,都是按照标价和销售量确定的,买卖双发实际坎了多少价,给了多少钱很难确定,所以还是统一标准比较好。 楼主认为,“要按有违法所得查处,就算不给钱,也要双方形成书面或者口头的借贷协议,打个欠条也得。要按无违法所得查处,就要双方当面达成协议不再收取该次餐费。可是在实践中太麻烦了,估计领导也不会同意这样做。呵呵。毕竟中国的司法机关还没有严谨到这个地步。看着办算了” 补充:我不这样认为,由于违法行为而得到的债权要按违法所得查处,很合乎情理,“双方当面达成”就按没有违法所得处理不合理,因为这属于民事领域的债的免除,行为人有权放弃自己的债权,但并不等于他从来没有得到过这债权,相反,行为人放弃债权(即所谓协议不再收取该次餐费,对于唯利是图的商家来讲,实践中也很少出现),正是建立在他有这债权的基础上。 如果楼主还不能接受的话我再从法理上加以分析,行政处罚的目的在于预防违法行为,处罚的轻重理论上应该取决于其社会危害性和再犯可能性,楼主补充的两种情形社会危害性相当,经营者免除债务有其自己的理由,或者是在另外一些方面受到了对方的利益,法律不必深究。
相关法律短视频查看更多
相关普法查看更多
127人已浏览
552人已浏览
451人已浏览
531人已浏览
网友热门关注
10963位在线律师最快3分钟内有回复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