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问答
假释是指被判处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的犯罪分子,在执行了一定时间的刑罚之后,如果认真遵守监规,接受教育改造,确有悔改表现,不致再危害社会的,司...
假释必须满足的基本条件: 1、被判处有期徒刑的犯罪分子,实际执行无期徒刑13年以上; 认真遵守监管规定,接受教育改造; 3、有悔改的表现; ...
大家都在问查看更多
适用假释的刑期条件是,被判处有期徒刑的犯罪分子,执行原判刑期的一半以上,或者被判处无期徒刑的犯罪分子,实际执行13年以上,才能适用假释。适用假释也有例外,是指国家政治、国防、外交等特殊需要,经最高人民法院批准,不受上述刑期限制。犯罪分子认真遵守监管规定,接受教育改造。有悔改表现,假释后不再危害社会,这是适用假释的实质性条件或关键条件。因此,如何认定犯罪分子确有悔改表现,如果犯罪分子同时出现以下四种情况,则应认为确有悔改表现:(一)认罪悔改;(二)遵守法律法规和监督,接受教育改造;(三)积极参与思想、文化、职业技术教育;(四)积极参与劳动,努力完成劳动任务。假释程序与减刑相同。同时,刑法也明确规定,非法定程序不得假释。
假释是对被判处有期徒刑、无期徒刑的犯罪分子,在执行一定刑期后,由于遵守监管规定,接受教育和改造,确有悔改表现,不再危害社会,而是依条件提前释放的制度。假释是我国刑法中重要的刑罚执行制度。正确使用假释,将那些在一定服刑期间有悔改表现,不需要继续关押改造的罪犯放入社会进行改造,可以有效鼓励犯罪分子服从教育和改造,使其尽快回归社会,有利于消极因素的转化。根据《刑法》第八十一条规定,被判处有期徒刑的犯罪分子,执行原判刑期的一半以上,被判处无期徒刑的犯罪分子,实际执行十三年以上。认真遵守监管规定,接受教育改造,确有悔改表现,无再犯罪危险的,可以假释。如有特殊情况,经最高人民法院批准,可不受上述刑期限制。对于因故意杀人、强奸、抢劫、绑架、放火、爆炸、投放危险物质或者有组织暴力犯罪被判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无期徒刑的累犯,不得假释。当罪犯决定假释时,他们应该考虑假释后对他们居住社区的影响。
《刑法》第八十一条:被判处有期徒刑的犯罪分子,执行原判刑期二分之一以上,被判处无期徒刑的犯罪分子,实际执行十三年以上,如果认真遵守监规,接受教育改造,确有悔改表现,没有再犯罪的危险的,可以假释。如果有特殊情况,经最高人民法院核准,可以不受上述执行刑期的限制。但对累犯以及因故意杀人、强奸、抢劫、绑架、放火、爆炸、投放危险物质或者有组织的暴力性犯罪被判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无期徒刑的犯罪分子,不得假释。
相关法律短视频查看更多
相关普法查看更多
219人已浏览
275人已浏览
111人已浏览
223人已浏览
网友热门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