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法规
相关问答
1、必须实施了妨害诉讼的行为。 如果只有妨害诉讼的意图,而没有付诸行动,不能认为有妨害诉讼的行为。比如,对证人作证不满,对自己家里人说要打证...
在民事诉讼过一程中,行为主体故意破坏和扰乱正常的诉讼秩序,妨碍民事诉讼活动正常进行的行为。 1.行为主体。 2.行为人实施了妨害民事诉讼的行...
大家都在问查看更多
行为主体。根据民事诉讼法的规定,妨害民事诉讼的行为主体,既可以是案件的当事人,也可以是其他诉讼参与人,还可以是案外人。因为对妨害民事诉讼的强制措施是针对妨害民事诉讼秩序的行为的,因此,无论是谁,只要是其行为妨害了民事诉讼秩序,就可以对其采取强制措施,而不论其是否是案件的当事人或其他诉讼参与人。
具体的妨害民事诉讼行为包括: 1.人民法院认为必须到庭的被告,经两次传票传唤,无正当理由拒不到庭; 2.伪造、隐藏、毁灭证据,妨碍人民法院审理案件的; 3.以暴力、威胁贿买方法阻止证人作证或者指使、贿买、胁迫他人作伪证的; 4.有关单位拒绝或者妨害人民法院调査取证; 5.以隐瞒存款和其他财产等方法推拖、拒绝履行义务等。
民事诉讼行为因不以意思表示为要件,无须探讨意思要素的影响,只要满足表示行为的要求和法律的规定即可。也就是说,民事诉讼行为要基于意志并能为外界客观识别,并符合法律规定之条件,前者可谓一般要件,后者是特殊要件。如证人作证行为,民诉法第70条规定“不能正确表达意志的人,不能作证”,表明作证行为须具备证人具有意志和意志得到正确表达即作证行为能被外界所识别即符合民诉法第109条规定的书面或口头起诉形式而能被判断为起诉这两个一般要件外,还须符合诉讼法规定之起诉条件。在这里要注意意志与意思表示的区别,无意志肯定无意思表示,但有意志并不意味着具有了意思表示;无意志或精神错乱的行为不能成立诉讼行为,也不能成立意思表示行为,但具有意志却不具有意思表示则可能成立诉讼行为,却肯定不能成立意思表示行为;如十岁以下儿童,具有意志并能正确表达意志可以作证,却不当然能为意思表示而形成法律行为。需要指出的是,民事诉讼行为中存在有表意行为,是否要求考虑意思要素来确定其成立,值得深思。上文,小编从民事诉讼行为概念入手,简单讲解了民事诉讼行为生效构成要件。简单来说,民事诉讼行为就是民事诉讼主体针对民事案件采取的一系列行为,包括当事人的诉讼行为和法院的诉讼行为。民事诉讼行为生效的条件比民事法律行为要简单的多,只要满足行为符合法律规定即可。
相关法律短视频查看更多
相关普法查看更多
385人已浏览
177人已浏览
105人已浏览
189人已浏览
网友热门关注
10963位在线律师最快3分钟内有回复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