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问答
1、适用条件、实体要处1年有期徒刑以下刑罚的犯罪事实明确,证据充分,符合起诉条件的人民法院可能会后悔2、程序要求:检察在决定附加条件不起诉之...
附条件不起诉,适用于年满14周岁不满18周岁的未成年犯罪嫌疑人。该制度在大陆法系的德国、日本诉讼法典中有明确的条文规定,对有些犯罪行为处罚起...
大家都在问查看更多
酌定不起诉的条件有哪些 检察官应用起诉便宜主义而决定不起诉在法理上称为酌定不起诉或相对不起诉。从公诉的角度看,相对不起诉是检察机关在拥有诉权的情况下对案件进行权衡后认为舍弃诉权更为适宜时作出的不起诉决定。我国《刑事诉讼法》第142条规定:对于犯罪情形轻微,不需要判决刑罚或者免除刑罚的,人民检察院可以作出不起诉决定。根据这一规定,酌定不起诉的适用条件有两层含义: 大道的大道的大道的大道的一是犯罪嫌疑人实施的行为触犯了我国的刑法规定,已经构成犯罪;二是该犯罪行为情节轻微,依照刑法规定不需要判处刑罚或者可以免除刑罚。这里实际包含了两种情形:一种是犯罪情节轻微,不需要判处刑罚的情形;另一种是犯罪情节轻微,既属于不需要判处刑罚的条件,同时也属于免除刑罚条件的下述几种情况: (一)嫌疑人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外犯罪,依照我国刑法规定应当负刑事责任,但在外国已经受过刑事处罚的; (二)嫌疑人又聋又哑,或者是盲人犯罪的; (三)嫌疑人因防卫过当或者紧急避险超过必要限度,并造成不应有危害而犯罪的; (四)为犯罪准备工具,制造条件的; (五)在犯罪过程中自动中止或自动有效地防止犯罪结果发生的; (六)在共同犯罪中,起次要的或者辅助作用的人员; (七)被胁迫、被诱骗参加犯罪的胁从人员; (八)嫌疑人自首或在自首后有立功表现的,等等。 酌定不起诉在司法实践中应用时,还要根据犯罪嫌疑人的年龄、动机和目的、手段、危害后果、认罪态度、一贯表现、社会和被害人的反映等因素综合考虑,在确认没有追诉必要时,才能适用不起诉决定,不能随意扩大不起诉范围,以防止执法不严的情况发生。
根据我国刑事诉讼法的规定,公诉案件在审查起诉阶段有四种不起诉的情形,即法定不起诉、酌定不起诉、怀疑不起诉和附条件不起诉。附条件不起诉,又称暂停起诉,是指检察机关在审查起诉时,根据未成年犯罪嫌疑人的年龄、性格、情况、犯罪性质和情节、犯罪原因和犯罪后悔表现,对犯罪较轻的犯罪嫌疑人设定一定的条件。犯罪嫌疑人在法定期限内履行相关义务的,检察机关应当作出不起诉的决定。不起诉的适用条件必须符合以下条件:1。主体未成年;2、罪名属于《刑法》第四章、第五章、第六章,可以判处一年以下的刑罚;3、犯罪事实清楚,证据充分;四是有悔罪表现。可见,只有未成年人犯轻罪,真诚悔罪,才能适用附条件不起诉。当然也可以看出,是否达成刑事和解,是否得到受害者的理解,并不是附条件不起诉的法定条件。
度百科 目录 声明:百科词条人人可编辑,创建和修改均免费 详情 8编辑 附条件不起诉 附条件不起诉,是指检察机关对应当负刑事责任的犯罪嫌疑人,认为可以不立即追究刑事责任时,给其设立一定考察期,如其在考察期内积极履行相关社会义务,并完成与被害人及检察机关约定的相关义务,足以证实其悔罪表现的,检察机关将依法作出不起诉决定。 中文名 附条件不起诉 又称为 暂缓起诉、缓予起诉、暂缓不起诉 时间 检察机关在审查起诉 符合 诉讼经济、程序分流的目的 概念 附条件不起诉,又称为暂缓起诉、缓予起诉、暂缓不起诉等,是指检察机关在审查起诉时,根据犯罪嫌疑人的年龄、性格、情况、犯罪性质和情节、犯罪原因以及犯罪后的悔过表现等,对较轻罪行的犯罪嫌疑人设定一定的条件,如果在法定的期限内,犯罪嫌疑人履行了相关的义务,检察机关就应做出不起诉的决定。附条件不起诉是以起诉便宜主义为基础的,体现了检察机关的自由裁量权,属于不起诉的一种形式。未成年人附条件不起诉有助于未成年犯罪嫌疑人的人格矫正,促使其尽快、顺利地回归社会,有助于维护家庭和睦与社会稳定,同时也符合诉讼经济、程序分流的目的。[1]
相关法律短视频查看更多
相关普法查看更多
2,442人已浏览
1,443人已浏览
386人已浏览
436人已浏览
网友热门关注
10963位在线律师最快3分钟内有回复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