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问答
刑法第15条第1款规定:“应当预见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因为疏忽大意而没有预见,或者已经预见而轻信能够避免,以致发生这种结果的,...
犯罪过失是一种主观心理态度,分为疏忽大意和过于自信的过失。而过失犯罪是由于具有犯罪过失这种主观,并实施了造成过失犯罪的所有构成要件的行为。对...
大家都在问查看更多
法律上将过失分为疏忽大意的过失和过于自信的过失两种。疏忽大意的过失是指应当预料到而没有预料到。过于自信的过失是自已已经预料到结果的发生,但轻信可以避免,导致结果的发生。你问题中的甲,我估计应当没有预料到会发生这种事情的发生吧。那就要看甲是不是应当预料到这种情况的发生,具体的情形要看甲的陈诉中,当时的具体情况,甲是不是在正常的情况下作为一个正常人都应当能预料到会发生该结果。如果一般人在那种情况下都没有办法预料到这种结果的发生,那甲不用承担任何责任。如果要说承担责任的话,丙最有可能承担责任。如果丙推乙,导致乙碰到甲受伤,应当由乙承担责任。
定性与故意犯罪的区别1.主观方面明显不同。2.结果在定罪时所起作用有所不同。3.从处罚方面看,过失犯罪的法定刑明显低于故意犯罪。由于过失的主观恶性明显小于故意,所以刑法对过失犯罪的规定不同于故意犯罪,具体如下:A.过失犯罪均以发生危害结果为要件,而故意犯罪并非一概要求发生危害结果。过失犯罪情况下,行为人对危害结果的发生既不追求,也不放任,而是应当预见而没有预见,或已经预见却轻信能够避免,主观上根本反对发生这种危害结果,因而主观恶性较故意犯罪要小得多B.规定“过失犯罪,法律有规定的才负责任”,“故意犯罪,应当负刑事责任”,这体现了刑法以处罚故意犯罪为原则,以处罚过失犯罪为特殊的精神。过失犯罪只有当行为已经给社会造成危害结果的情况下,才能构成犯罪。如果没有造成严重后果,就不存在过失犯罪C.刑法对过失犯罪规定了较故意犯罪轻得多的法定刑。过失犯罪只有在刑法分则条文有明确规定的情况下才能负刑事责任。如果刑法分则条文没有规定的,无论某一过失行为危害程度如何,都不能构成犯罪。
犯罪过失是一种主观心理态度,分为疏忽大意和过于自信的过失。而过失犯罪是由于具有犯罪过失这种主观,并实施了造成过失犯罪的所有构成要件的行为。对于过失犯罪,法律有规定的才负刑事责任。
相关法律短视频查看更多
相关普法查看更多
2,337人已浏览
145人已浏览
180人已浏览
182人已浏览
网友热门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