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问答
1.情节显著轻微、危害不大,不认为是犯罪的。 2.犯罪已过追诉时效期限的。 3.经特赦令免除刑罚的。 4.依照刑法告诉才处理的犯罪,没有告诉...
定罪免刑是被告人的行为已经构成犯罪,但是对社会危害不大,法院可以根据有关规定对其免于刑事处罚。 《刑事诉讼法》 第十六条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不...
大家都在问查看更多
根据《刑法》,他人构成累犯的,必须是前罪所判的刑罚和后罪所判的刑罚,都是有期徒刑以上的刑罚。但是,如果这次免除定罪,就不会受到刑事处罚,所以不会构成累犯。累犯通常在执行刑事处罚后五年内再次犯罪。
免除刑事处罚的条件和适用规则主要有:1、情节明显轻微,危害不大,不认为是犯罪。根据刑法,不构成犯罪的。这是罪与非罪的界限,不构成犯罪的,当然不能追究刑事责任。2、犯罪已过追诉期限的。我国刑法规定刑事犯罪追诉期限,法定最高刑不满5年有期徒刑的,经过5年;法定最高刑5年以上10年以下有期徒刑 10年后,;法定最高刑是10年以上有期徒刑,经过15年;法定最高刑是无期徒刑、死刑,经过20年;等等。追诉时效具有法定约束力,超过追诉时效 有效的,不再追究刑事责任。3、经特赦免处罚的。根据宪法,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有权决定赦免。一旦特赦,罪犯不得追究。4、依照刑法告诉处理的犯罪,没有告诉或者撤回告诉的。我国刑法规定处理四类案件:第二百四十六条规定的侮辱、诽谤案件(严重危害社会秩序和国家利益) 的除外);第二百五十七条第一款规定的暴力干涉婚姻自由案;第260条第1款规定的虐待案件和第270条规定的侵占案件。追究这些犯罪的必要条件是被害人等。,如果没有法定人员告诉,或者告诉后撤诉,不得追究刑事责任。5、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死亡的。我国刑法实行罪责自负、反对株连的原则,刑事诉讼中没有缺席审判。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死亡的,追究刑事责任没有意义,不予追究。6、其他法律规定免除刑事责任的。依照刑法应当追究刑事责任,但其他生效法律规定免除刑事责任的,依照特别法优于普通法的原则,不予追究。
一、死缓的适用条件死缓,是指对应当判处死刑,但又不是必须立即执行的犯罪分子,在判处死刑的同时宣告缓刑2年执行,实行劳动改造,以观后效。根据刑法第48条第1款规定,适用死缓的条件是:(1)罪犯分子应当判处死刑。(2)犯罪分子不是必须立即执行。对于刑法所规定的不适用死刑的犯罪分子,也不能适用死缓,这些人包括:(1)犯罪的时候不满十八周岁的人(2)审判的时候怀孕的妇女(3)除以特别残忍手段致人死亡的,审判的时候已满七十五周岁的人。二、死缓与缓刑的区别是什么(1)适用前提不同。死缓的适用,以犯罪分子被判处死刑为条件;缓刑的适用以犯罪分子被判处拘役、3年以下有期徒刑为前提。(2)执法方法不同。宣告死刑的罪犯必须予以关押,并实行劳动改造;而被宣告缓刑的犯罪分子不予关押,依法实行社区矫正。(3)考验期限不同。死刑缓期执行法定期限为2年;而缓刑的考验期必须依所判刑种和刑期而确定,所判刑种和刑期的差别决定了其具有不同的法定考验期。(4)法律后果不同。死刑缓期执行的后果为:在缓刑期限届满时,根据犯罪人的表现,或减为无期徒刑,或减为25年有期徒刑,或因在缓刑执行期间也可因犯罪人违反法定条件而执行死刑。缓刑的法律后果,依犯罪分子在考验期内是否发生法定情形而分别为:原判的刑罚不再执行,或者撤销缓刑,把前罪与后罪所判处的刑罚按照数罪并罚的原则处理,或收监执行原判刑罚;
相关法律短视频查看更多
相关普法查看更多
180人已浏览
201人已浏览
1,474人已浏览
167人已浏览
网友热门关注